《中庸》选读
《中庸》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宋代朱熹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把他们合称为“ 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
中庸简介
《礼记 》简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这部九万
字多字的著作内容广博,涉及到
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
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
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译:这个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
文本解读
法律无假期,修行不分时候与场所。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译:所以君子在别人所看不见的地方,也要谨慎敬戒的,在不被听到的时候,也要恐惧害怕的。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谨慎啊。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译: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译: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怕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大学语文《中庸》与《大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