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宴飨文化及周代的饮酒礼
摘 要:在周人那里,国家的礼制、社会道德、个人修养,都是通过日常往来活动很自然得以贯彻和实现的。乡饮酒礼是宴飨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乡饮酒礼的举行展现了乡人饮酒的欢乐之情,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
关键词:宴飨;文化;礼仪;乡饮酒礼
一、宴飨文化概况
礼乐文化发源于原始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至西周,成为一种成熟的、系统性的文化形态,它包括建立在奴隶制等级制基础上的精神文化(包括哲学、政治、法律)和文化价值系统(包括伦理道德、艺术、行为方式)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其核心是礼乐。西周初年,处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奴隶主贵族运用这些经验对于来源于原始社会的宗教节仪、行为习惯和规范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制度化、条理化,成为维护奴隶制的重要制度和思想准则。这就是所谓的“周礼”。
周礼中各种礼节和行为规范,如冠、婚、丧、祭、燕、射、朝聘等的规范来规定“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史记・礼书》),由此可以看出,礼的规定范围很广,社会和个人中的一切无不囊括。
礼乐文化中的代表为宴飨文化,宴飨文化最集中体现在宴飨诗中。宴飨诗,一般是指那些专写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诗歌。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比如《小雅・鹿鸣》、《鱼丽》、《南有嘉鱼》等篇目均属这一类。从性质上看,它与我国古代宴飨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
周人重礼又重德,一般来说,宴飨诗是按礼的要求写宴飨,更强调和突出德的方面。宴飨诗不但突出了礼乐文化的道德实质,而且展现了它鲜活的外在形式,为我们保留下礼的动态原貌。例如:《小雅・鹿鸣》本为宴群臣嘉宾而作,表现按礼待宾的殷勤厚意。其中特别写道对于德的向往和赞美:“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二、周代乡饮酒礼探究
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比较盛行的一种礼制,也是周代盛行一时的饮食礼仪。据杨宽论证,乡饮酒礼起源于氏族聚落的会食制度。这种礼节主旨在于尊长和养老。众多的学术界探索者们都认为饮酒礼是体现着尊老敬老,并与祭祀、乡射礼相关的饮食礼俗。
第一节、乡饮酒礼的形成和仪式化
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比较盛行的一种礼制,《仪礼》中有关于乡饮酒礼的记述,说明它早在西周时期在我国已经广泛存在了。乡饮酒礼是一种在地方举行,以宾贤、敬老、谦让为主要内容,推广教育、教化的礼仪制度的礼仪。乡饮酒礼与选举、教育以及教化、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周代诸侯国每三年一次,由乡老及士大夫选举贤能,带领众人以礼相待,最后由诸侯把这些贤者献给皇帝,以得到任用。
在西周初年,所谓“乡饮酒礼”只是乡里百姓的饮酒聚餐活动,尚未演变出某些比较仪式化的礼仪,先秦时的“乡饮酒”活动是乡民的欢宴节和饮酒节,并无繁多的仪节。从根本上来说,“乡饮酒礼”的制度化和程序化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产物。宗法制度源于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成员之间的牢固的亲族血缘联系,是这种血缘联系与社会政治等级关系密切交融、渗透、固结的产物,它的确立期在西周。在西周后期,由于政治的分散,权利的下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关于酒的观念和风气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约束和恐惧都极大的松弛淡化了,“乡饮酒礼”的举行形式不再按
浅论宴飨文化及周代的饮酒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