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贪人功是自爱.doc不贪人功是自爱人不可以不自爱。 1942 年,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张澜先生在作《四勉》《一戒》时指出:“凡爱之深者, 必有所欲, 故曰爱之欲其生, 又曰爱之欲其富。惟自爱者必养其仁义之良心, 既不贪不义之生, 亦不羡不仁之富, 其有所欲, 则欲己之立, 欲己之达也。己立, 是能得合理的生存,而为善自乐;己达,是能受良好的教育,而行义咸宜。”这表明自爱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尤其是在学术上做到“不贪人功”,更是可贵的学者风范。鲁迅:“照单全收”鲁迅以杂文闻名于世,其实,他治学也严谨有方,为人称道。《中国小说史略》是他的学术代表作, 凝聚了他很多心血。在撰写《中国小说史略》时, 鲁迅不轻易采信同代学人的观点, 对胡适却是个例外。他引证胡适的观点,不仅次数多,而且每次引证,几乎照单全收,没有半点怀疑。例如, 在论及《水浒传》一百一十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的同异,《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性情、《镜花缘》的主题思想等问题,他都引了胡适相关的见解, 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评析《红楼梦》时, 更是大段引用, 不存异议。如,胡适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鲁迅完全赞同:“殆胡适作考证,乃较然彰明,知曹雪芹实生于荣华,终于苓落,半生经历, 绝似‘石头’, 著书西郊, 未就而没。”他还特别注明这是胡适考证的结果, 以示不贪功之心。孙冶方:“不能遗漏” 1983 年2月 22 日,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溘然长逝。临终前,他叮嘱学生吴敬琏和张卓元:“将来, 替我整理出版文集时, 一定要把刊登在 195 6 年第六期《经济研究》上的《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一文中的后记原文附上,不能遗漏!”是什么样的后记让孙冶方弥留之际还念念在心呢?原来,孙冶方曾在那篇后记中这样写道:“还在今年初夏,吴绛枫(顾准的笔名)同志就提出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问题, 来同我研究, 并且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的那一段关于价值决定的引证指证给我看……”这段话表明, 顾准曾向孙冶方提出过关于价值规律的看法, 顾准才是“中国经济学界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第一人”。孙冶方执意要补上这篇后记,为的是尊重实事,不贪人功。金毓黼:“不出也罢”金毓黼是上世纪上半叶很有成就的史学家。在编纂《太平天国史料》一书时, 学者向达、王重民将他们在大英博物馆和剑桥大学抄录的相关文件提供给金毓黼编了进去。然而,当该书再版时,恰逢动乱时局,向达、王重民已被列为“右派分子”,不能再“招摇过市”了。当出版社方面要求将两人的名字去掉时,金毓黼断然表示:“我决不做这样的事,不署他们的名字, 不出也罢!”家人写信劝金毓黼识时务, 金毓黼却回复:“此书材料之来源,悉出自两君,若没其不言,几同于余攘为己有,余不肯为, 亦不忍为也!”原来,在金毓黼看来,如果《太平天国史料》再版没有了向、王二人的名字, 那他俩的成果就等于是被作为编纂者的自己“攘为己有”了。如今,像金先生这样的学人,“一是一,二是二”,已经少见了。俞平伯:“奇思妙想”俞平伯早年以诗歌、散文享誉文坛, 同时潜心研究诗词, 还在大学开设“词课”。 1934 年, 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他的《读词偶得》。书中, 有一文论说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内有一句“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晚年, 俞平伯撰写并修
不贪人功是自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