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
专 业:建筑学学术硕士
学 生: XXXXXX
指导老师: XXXXXX
书籍简介: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0月
字数: 70 千字
作者简介:费孝通( ),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
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
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
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内容简介: 该书是由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
村社会学”课程内容辑录而成。在此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 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 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费孝通
序言:费孝通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人类学系时,导师乃大名鼎鼎的人类
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教授。马林诺夫斯基对费孝通在国内农村调查的材料很感兴
趣,指导他根据这些材料于 1938年写成博士论文, 即在英国出版的 《中国农民生活》( 又称《江村经济》 ) 。费孝通回国后,又遵照马林诺夫斯基的嘱咐,在昆明西南联大教书的同时,继续在云南农村进行调查, 《乡土中国》就是有关农村社会问题的成果 ( 有关家庭问题的成果为 《生育制度》 一书 ) ,据说连书名都是马林诺夫斯基提议的。
在费孝通的代表作中, 《江村经济》属于微型的社区调查,是社区研究的肇
端:《乡土中国》是“社会结构的分析,偏于通论性质,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
地研究”。从《江村经济》到《乡土中国》是费先生学术道路上的重要转折,即
从“实地的社区研究”转变为对于“社会结构的分析”。这一学术脉络的演进,
代表了他为社会学中国化所做的两步实际工作。而《生育制度》 “代表以社会学
方法研究某一制度的尝试”, 《乡土中国》则“属于社区分析的第二步的比较研
究的范围”,无疑后者更具开阔的视野与格局。
《乡土中国》一书汇集了《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 、《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观察,剖析了乡土社会的结构及
其特点。书中不作空泛说教和简单类比, 一切以时空条件为转移, 从结构、道德、法律、家庭、权力等方面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而本书的后记,近乎学术自传,
它真实地记录了费孝通对自我学术的认知, 对理解这本著作和他的学术思想, 都很有帮助。 《乡土中国》虽然篇幅很小,但提炼的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视
野宏大,见解精辟,颇多点睛之笔,令人耳目一新,很能见出学术气魄与学术识见。文字不以气势压人,反而平易晓畅、简洁明快。能做到这些,除了费孝通卓
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功力外, 还缘于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 他不以“先进/落后”的成见来看待“城/乡”、“中/西”的文化差异,同时在
抗战结束后,又能预见中国社会正处在剧烈的变迁过程中, 数千年乡土社会正在蜕变。因此,读者即使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今天再来翻阅本书, 想必依然可从中会得到启发。可以说,它仍是“读懂中国”的上佳读本,也是所谓学术普及读物的最佳范例。
《乡土中国》收集的是费孝通于 1946年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 “乡村社
会学”时的讲义,当时他应《世纪评论》杂志之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