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造纸故事
蔡伦造纸故事
蔡伦造纸故事
故事:《蔡伦造纸》
好久好久以前,文字是刻在甲骨上,或是写在竹简、丝绢上的,这些材料有的十分笨重、有的十分昂贵,给人们造成了很多不便。
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有些人便开始使用一些较为便宜的植物纤维造纸,可这种纸看起来十分粗拙,书写起来仍旧很不方便。到了东汉时期,有个叫蔡伦的宦官决心为人们寻找一种实用的造纸方法。
蔡伦经常到河畔,察看妇女们洗蚕丝和抽蚕丝的 “漂絮 ”过程。
他发现好的蚕丝拿走后所剩下的破乱蚕丝,会在席上形成簿簿的一层东西。有人就把它晒干,用来糊窗户、包东西,或是用来写字。
他到造纸的作坊,向造纸的工匠们讨教,渐渐地认识和掌握了造纸的基本过程。为了造出既经济又实用的纸,蔡伦采用了树皮、麻皮、破布、废渔网等常有的材料,把它们捣碎,做成纸浆。
蔡伦每日试验,月月试验,把自己弄得成天脏兮兮的,周围的人都把他看作乱人,不愿意靠近他。可他从不理睬那些异常的眼光,仍旧埋头研究他的造纸新方法。
他采用 “漂絮 ”的方法,用席子去捞那些纸浆,捞出来的纸浆就会在席子上形成簿簿的一层,晒干后就成了纸。
蔡伦终于成功了。他造出了价钱低廉、便于携带和书写的纸,这一伟大发明被列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故事:《蔡伦造纸》
好久好久以前,我们的祖先是把字写在竹片上,叫做竹简,再用皮带子或绳子把一片片竹简编串起来,就像竹帘子同样,就成了册,相当于现在的书。因为一片片的竹简写不了多少字,所以现在的几页书,那时候就是重重的一大册呢。而先人的一部书,总要编好多册,小孩子如果带一部书上学堂,很有可能要拿大篓子来当书包。竹简不单太重,太占地方,而且字容易抹掉、生虫,不论怎么办理,也改良不了多少。书一直是困扰念书人的最大问题。
1 / 2
蔡伦造纸故事
蔡伦造纸故事
蔡伦造纸故事
蔡伦那个年代,人们已经学会了养蚕取丝,他们把煮好的蚕茧用棍子敲烂,铺在席子上,就成了丝绵。人们把丝绵取下后,将留在席子上的一层薄薄的纤维晒干,就成了纸。有人发现丝纸能够书写文字,用起来比竹简方便多了。但这种丝纸还不能算是真实的纸,而且这种纸的原材料是丝,产量少,价钱昂贵,一般人用不起。所以那时候念书写字实在好苦。
蔡伦学识很高,在皇宫里做官,经常用到纸。日子久了,蔡伦觉得丝纸的用量太大,花费太多,心里很烦忧。
有一天,宫廷里来了一位新的工匠,叫黄昌,是从出产蚕丝的江南来的。蔡伦找到他,说: “我一直想知道,丝纸是怎样做出来的?能不能请你把详尽的方法告诉我? ”黄昌便原原本本地告诉他。此后,蔡伦就每日动脑筋想有没有其他便宜的东西来代替丝做纸。
一天,蔡伦把黄昌叫来,问他: “丝纸是做丝绵剩下的纤维吗
蔡伦造纸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