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书-》
LT
《 葬 书 》
《 葬 书 》
东晋·郭璞 原著
李定信 白话简评 原文: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详解】 所谓葬,就是藏。藏的含义是隐匿、暂避或暂息,收藏储存的意思。这里所说的藏,是与葬互联系的,专指人的藏。原意还是专指人死后的藏,即是指坟墓,即阴宅。后来演化为人生前的住宅,即阳宅。所以葬或藏包括有阴宅和阳宅两个概念。
阴宅,以汉民族来说,有殡仪馆、公墓、死者纪念塔、纪念碑亭、葬塔、皇家的皇陵、民间的坟墓等。
阳宅,以现代含义,应该包括有人生前生活方面和生产方面的阳宅。生活方面的有民间住宅、宗祠、公馆、官家的皇宫、办公大楼、卧室等凡属生活方面的居住或休息场所。在生产方面则有工厂、商店、车站、码头、飞机场等。群居的村落、墟镇、城市、田庄等。凡属人生前的活动场所都属于阳宅。
要葬的有利,藏的适宜,就要乘生气。
所谓生气,就是阴阳气。也就是《周易》说的“太极生两仪”的两仪。这种阴阳气内外的相互斗争到一定程度就盈而外溢,或受到外在的伤害而扩散就噫而成风。相互斗争到某种程度就升而为云。在上空的生气遇到了外来的冷生气,就降而为雨。所以风、云、雨都是生气。总的说来,在土中发生发展变化运动的阴阳气都称为生气。
原文: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详解】 生气在地中发生、发展、变化而产生万物。反过来说,世界的万物都是生气所生的,当然,人也不能例外。父母的身体是生气生的,而人子受体于父母,即是父母的生气生人子的生气。父母和人子是同类的生气,好像是同频率的电波一样,在宇宙中是相互感应的。也就是父母生气和人子生气之间同样会相互感应。所以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所谓遗体,有两个含义,即父母本人身体死后尸体的遗体,以及父母生气遗传给人子身体的遗体。即本身尸体的遗体和遗留人子活体的遗体。
所谓本骸得气,是说父母为生气所生,死后的骸骨亦为父母生气所生,如果得到了本骸即同类的生气感应,尸体或尸体的骸骨将受到庇荫。即尸体保留得长久,或骸骨能长期存在。同样,如果这种同类生气,感应到活的遗体,即人子身体,也将得到福利。就称之为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原文: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
但是生气过于旺盛而外溢流行,其余没有流行的还是有止。没有流行余下的生气,虽然是零散在地层深处也是有聚积的。《青囊经》说:流动的外气到处流动,而其余气没有流动的即停蓄的内气是静止的生气。就是说明这个道理。《经书》还说:乘生气要乘得深厚的地方,风水自然就是好的。(考古学家发掘的古尸尚未腐化,就是埋在较深的地层。)
原文: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故藏于枯燥者,宜深。故于坦夷者,宜浅。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详解】 这里说的土,是指“上浮者为天,下凝者为地”的地。是《周易》的坤。以现代话来说,就是地球的表面。以地理术术语来说,就是指除水以外的龙脉。
土,是生气之母。有土,才有生气。生气,是水之母。有生气才会有水。就是说,土生气,气生水。要认识生气,只要观土察水就可以了。所以葬于枯燥缺水的地方,必定是缺少生气,适宜葬深。在平坦的地方,水一定较多,生气也比较旺盛,就适宜浅葬。所以《经书》说,土发生变化,生气也发生变化,土多就生气旺盛,生气旺盛就水多。世界万物就是因为生气旺盛即土多水多而产生的。(多,是适宜的多。)
原文:地势原脉,山势以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侯也,若揽而有也。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工,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为万金。经曰:行止气蓄,化生万物。
【详解】地势,是指平地龙即支龙的运动趋势。山势,是指山地龙即陇龙的运动趋势。平地龙的趋势是指地表面的脉络,所谓脉原一线。山地龙的趋势是看龙的石骨的走向。好像蛇行走一样爬想东西或趋向南北,曲屈的又复直行,回环行走又复回环。仿佛蹲在那里要等候什么,又好似要环抱什么的样子。又好似欲进而欲退,欲止却是深来,行龙象这样的积止聚冲,阳和阴工,即是即斗争又统一的变化,土是厚的,水又是深的,草木又非常茂盛,这样的来龙一 定贵如千乘,其富一定是万金。所以《经书》说:像这样的形势,形止气蓄以后,就可以生万物。
原文:为土地也,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而终。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
《-葬-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