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糖概述食糖是天然甜味剂, 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同时也是饮料、糖果、糕点等含糖食品和制药工业中不可或缺的原料。食糖作为一种甜味食料,是人体所必须的三大养分(糖、蛋白质、脂肪)之一,食用后能供给人体较高的热量(一公斤食糖可产生 3900 大卡的热量)。 1、生产食糖的原料生产食糖的原料主要是甘蔗, 其次还有甜菜。尽管原料不同, 但甘蔗和甜菜糖在品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国家标准对两者同样适用。甘蔗是适宜种植在热带亚热带的作物, 其整个生长发育过程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充沛的雨量,一般要求全年大于 10℃的活动积温为 5500 ℃-6500 ℃,年日照时数 1400 小时以上, 年降雨量 1200 毫米以上。地球上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许多国家都种植甘蔗,主要分布在南美、加勒比海、大洋洲、非洲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少数发达地区。甜菜生长于温带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 少量在亚洲地区的日本、俄罗斯和我国北部等。一些国家如中国、美国、日本、埃及、西班牙、阿根廷和巴基斯坦既生产甘蔗糖又生产甜菜糖。从全球看,利用甘蔗生产食糖的数量远大于甜菜,两者的比例大致为 7:3。 2 、食糖的种类根据加工环节、加工工艺、深加工程度、专用性等不同, 食糖可以分为原糖、白砂糖、绵白糖、冰糖、方糖、红糖等。白砂糖、绵白糖俗称白糖。食品、饮料工业和民用消费量最大的为白砂糖,我国生产的一级以上等级的白砂糖占我国食糖生产总量的 90% 以上。根据制糖工艺的不同,白砂糖可分为硫化糖和碳化糖。碳化糖保质期较长, 质量较好,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相对较高。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糖厂生产的是硫化糖。 3 、食糖生产工厂利用甘蔗榨取糖汁,经过沸腾浓缩,中心分离形成糖结晶,这种结晶称为原糖,呈浅棕色。甘蔗制糖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亚硫酸法或者碳酸法直接生产白糖(一步法) ;另一种是先用石灰法制造原糖,然后在精炼厂再回溶、提净, 再次结晶成为精炼糖( 二步法)。欧美等发达国家制糖历来是进口原糖, 加工成精炼糖。我国糖厂全部采用一步法生产。甜菜制糖都是用渗出法提糖和用碳酸法澄清直接生产白糖,不生产原糖。 4 、制糖生产期由于所处纬度和气候不同,世界主要食糖输出国(地区)的制糖生产期(糖料收获期)不同。习惯上,世界食糖生产销售年度期从 9 月至翌年 8月计算。我国食糖生产销售年度从每年的 10 月到翌年的 9月, 开榨时间由北向南各不相同。一般讲, 我国制糖生产期从 11 月至翌年 4月。甜菜糖榨季从每年的 9 月底或 10 月初开榨,到次年的 2月结束。江西和湖南 10 月底或 11 月初开榨,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区 11 月中或 12 月初开榨,云南省 12 月底或次年 1 月初开榨,到次年 4月-6 月结束。 5 、白砂糖保存白砂糖存放时间受气候条件、加工质量、保管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加工质量好、气候条件好、保管条件好的情况下,白糖可存放 2-3 年;而在加工质量差、气候条件差、保管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保存半年左右。目前,我国白砂糖的出厂质量大都能达到国标( GB317-2006 )一级标准,但是,受加工工艺的影响,在相同的储存条件下不同工厂生产的一级白砂糖保质期差别较大。白砂糖保管不善或保存时间过长容易出现如下问题: 一是受潮、溶化、流浆、结块;二是色值变化,颜色变黄;三是污染,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超标。二、我国白糖的生产流通与消费我国是重要的食糖生产国和消费国,食糖产销量仅次于巴西、印度、欧盟, 居世界第四位。 2003 年以来我国食糖产量在 1000 万吨左右,消费量超过 1000 万吨,产销基本平衡。 1 、生产情况我国食糖生产具有非常强的周期性。导致食糖生产这种周期性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糖料种植具有自然的周期性生长规律。如甘蔗种植一次, 宿根可以生长 3 年;二是周期性出现的自然灾害也导致糖料生产的强周期性;三是糖料大幅度减产或增产,导致价格的大幅涨跌,从而影响第二年的播种面积。近十年来, 食糖生产大致上以 5-6 年为一个生产周期, 基本上是 2-3 年连续增产, 接下来的 2-3 年连续减产。 2007/08 榨季食糖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达到 2 万吨,同比增加 % ,是历史上超过 1000 万吨产量的第四个榨季。其中甘蔗糖产量 万吨, 同比增加 % 。甜菜糖产量为 万吨, 同比减少 % 。 2008/2009 榨季受上一年霜冻的影响,宿根蔗涨势不好,蔗糖出现大幅减产。 2009/2010 榨季受干旱影响,同时上一年度种植效益不佳,蔗糖继续保持减产,预计本年度食糖产量为 1100 万吨。我国 18 个省区产糖, 南方是甘蔗糖, 北方为甜菜糖。白砂糖产地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
白糖基本情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