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谁来帮助她
一天,我到一所小学听语文课改实验课, 课上突然有一个女生破了鼻子, 血不停的流着。 只见她一手捂着鼻子,不知所措。面对这一突发事件,老师停下了与学生的交谈。“快,谁来帮帮
她?”“我”。“我”。两个同学急忙搀起她走出了教室
【评点】
面对学生课上破鼻子这一突发事件,我们设想处理的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 1、教师指责学
生。“怎么搞得,赶快出去洗一洗。” 2 、教师中断教学,直接帮助学生处3、置就。象案例
中那样,提示同学帮助。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来看,毫无疑问,第一种方法实为下策。学生课堂
上突然破鼻子, 教师非但不给予同情, 反而采用指责的口吻, 并且表现为漠不关心的态度, 由
此得出教师“目中无人”的评价并不为过。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 我们不敢承认这样的教师不会存在。 第二种方法只能算作中策。 假如教师中断教学, 干脆自己帮学生去处置, 这样也似乎无可厚非, 甚至更能表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但是, 这样一是要中断教学, 二是学生就会失去自我教育的一次机会。 在我看来, 案例中的做法的确属于上策。 分析原因, 一是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关注教学的进程,尤其能够关注人,关注人的发展。让学生懂得关心别人,爱别人,这
恐怕比老师亲自去关心、 去爱要重要的多。
巧妙的将“偶发事件”,
水到渠成的演变为学生自
我教育的过程, 可见教师教学艺术的风采。
二是面对这一偶发事件,
教师并没有只是想到处理
这件事, 而是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教育资源,
对其进行即时的评估,
拓展其教育价值, 可见教
师即时教育智慧的非凡。
、同学们,下课请洗手
2002 年 4 月 10 日,临淄区实验小学于翠霞老师正在执教全区创造活动观摩课,课题为《智力闯关竞赛》,其中,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用硬币摆成三角形,然后,再调整三角的方向。下课了,于老师对同学们说:“这节课我们玩了硬币,下课请洗手。洗手盆、香皂、毛巾已经放在教室外面了。”下课了,同学们,纷纷赶到洗手盆边哗哗的洗起手来。
【评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 再时髦一点, 充其量也不过关注一下能力的发展而已。若从这一角度看,“同学们,下课请洗手”,这便只能被称为“画蛇添足”。“洗手”
实在对知识的掌握没有多大的帮助, 对所谓能力的培养也似乎并无裨益。 但是,如果我们能从
以人为本的角度思考, 学生绝对不是一个个仅仅能盛知识的容器, 他们首先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关注生命才是教育的真谛。“同学们,下课请洗手”,一句简单而又朴实的话,折射出了
老师对学生生命的关照。生命需要用生命来提醒,生命需要用生命来照料。教师心中如果无
“人”,是断乎不会有此举措的。 “同学们, 下课请洗手”这个小尾巴, 的确有锦上添花之妙。
、等等,我先走
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个小学生越窗潜入办公室, 要偷取一张数学试卷, 恰在这时老师进来了。学生无地自容,只好灰溜溜的钻到办公桌底下。“别动!请认真听我说话。是,你就点头。不是,你就摇头。”老师用责备的口吻对学生说。于是发生了下面一段特别的师生问答。
“你是来取一件东西的吧?”学生点点头。 “这件东西是你的吗?”学生摇摇头。 “记住,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走。”学生点点头。“等等,我先走。到明天你还是一个好学生。”
老师走出了办公室。学生也趁机仓皇的跑出了办公室。明天师生仍旧坦然面对。
【评点】
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位老师的教育机智, 我们尤其佩服这位老师的那颗宽容之心。 面对学生的错误,老师有的多是一些责备,甚至老师认为学生就不应该犯错误。但是,错误是生命之所在,
人有生命,必然会有错误。 毛泽东这样的伟人还要四六开呢。 俗话说,“金无足赤, 人吴完人。 ” 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 我经常在思考: 老师,宽容之心你有没有?遗憾的是不少老师恰恰缺乏
专业资料 .
. . .
这一点。 宽容不是什么教育技巧, 它的背后有高尚人格的支撑。 宽容和人格成正比例关系。 善
于宽容的人一定具有高尚的人格, 不能宽容的人我们应该对它的人格产生怀疑。 我们不妨扪心
自问:我真的十全十美吗?那傻事是否我也干过?多一点宽容, 就会多一点温暖; 多一点宽容,
就会多一点沟通;多一点宽容,就会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就会多一点“人味”。别等。老师,请敞开你的胸怀
、万里长城有多长
有一次,我去听小学语文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课,老师教的是二册语文第
7 课《我爱祖国》。
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有一个学生
小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