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北岛
徐伟皓 1202110103
信息技术学院
.
关于-北岛
北岛:(1949——)原名赵振开,曾用笔名:北岛,石默;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日》;于1989年移居国外,曾一度旅居瑞典等七个国家 ,曾任教于加利福尼亚高校戴维斯分校,仍曾是斯坦福高校,加利福尼亚高校伯克莱分校,香港中文高校客座教授; 2007年,北岛收到香港中文高校的聘书;8月,北岛正式搬到香港,与其家人团聚,终止其近20年的欧美各国漂泊式生活 ;曾获得诺贝尔奖提名;
.
什么是模糊诗?
模糊诗是新时期一个特殊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头觉醒的青年(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朦模糊诗作为一种新诗潮,,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吁,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模糊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就是朦模糊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点.
模糊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猛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模糊诗”是接受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模糊的美感.
.
“模糊诗”的美学特点:
1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趋向主动的制造;
2在“模糊诗”的成熟外形中,象征,隐喻,反讽等手法为学问分子的集体体会供应了个人化,风格化的聚焦点;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象和意象的审美张力就构成意识冲突戏剧性的对象化,这既是个体的又是集体体会的审美表达;
.
模糊诗派(今日派)
模糊诗:所谓“模糊诗”,是指新时期以来一批青年诗人创作的,摆脱传统观念的囿限,广泛吸取西方现代诗歌的养分,强调表现自我,留意个人内心感觉抒发的诗作,其中一些作品追求意象的象征性和意蕴的不确定性,具有浓重的现代主义颜色;1980年《诗刊》第四期发表章明《另人气闷的“模糊”》,首次将此类作品称为“模糊诗”;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尚且遥远,对于我们这类人来讲,今日,只有今日!
.
《回答》赏析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处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觉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知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信任天是蓝的,
我不信任雷的回声,
我不信任梦是假的,
我不信任死无报应.
假如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全部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假如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将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
《回答》创作背景
在赏析这首诗之前我们可以明白下北岛在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这可以帮忙我们更好的去明白诗人要表达的深层意思仍有意境;
70岁月末到80岁月初,取得文化代言人资格的,非那些模糊诗人莫属;有论者曾在评判模糊诗和北岛的存在时说:“从我们民族本身而言,从模糊诗运动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启蒙和重建作用而言,从北岛在模糊诗人中所居的重要位置而言,他无疑是我们新时期文学前十年中的大诗人,绝无仅有的诗坛偶像,文化英雄;”事实上,当模糊诗的兴起以及随之所引发的那场人数众多的论争都时过境迁之后,北岛以及他所代表的模糊诗派在尘埃落定之时,已经渐渐被理性的批判者所认可,而其诗歌代表作《回答》更是被称作“以孤篇压倒当代”
.
《回答》创作背景
这首诗最早是刊登在《今日》,这是在北京创办的一个民间刊物,北岛也是创办人之一,是一个文学刊物;1979年是第一期创刊号,就发了《回答》这首诗;
1979年1月号《诗刊》杂志转载了《回答》,同时转载的仍有舒婷的《致橡树》;《今日》原先是很小众的杂志,但是《诗刊》当时发行已经达到了60万册;因此这首诗在《诗刊》转发后影响比较大,在以后的诗歌史上成为了标志性作品;
发表是在78年11月,写作是76年4月;当时是正好在纪念周恩来逝世反对四人帮前后;北岛这首诗并不能说是天安门诗歌运动的一部分,但它确定是和这个事情联系在一起的,以这个为背景的;
说到它的对象,既然是《回答》,确定先有疑问,就是说它要面对
2021年2021年北岛—《回答》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