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汉字的理据缺失与重构.pdf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汉字的理据缺失与重构.pdf[收稿日期] 2004-06-10 [作者简介] 齐元涛(1970- ),男,山东省淄博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代楷书整理与研究”(01CYY003 )。汉字的理据缺失与重构齐元涛 1,符渝 2 (1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2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与行政学院,北京 100029 ) [摘要] 汉字是据意构形的,在造字之初,理据是清楚的。但在汉字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字形、词义、语音、字用都在发生变化,汉字的理据逐渐模糊。对理据的追寻是汉字使用者的普遍心理,面对理据缺失的字形,人们会采取一定的方式使理据重新获得,这些方式包括造新字、对变异字形和假借字形通过重新分析进行改造等。理据的追寻直接影响了汉字的发展。[关键词] 汉字;理据;简化;重新分析[中图分类号] H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 0209 (2006 )012 00882 06 汉字是表意文字,在造字之初,形和义是统一的,构形理据可以通过字形的分析获得,并且因为早期字形的象物性很强,字形和词义之间的联系是比较直观的、具体的。在汉字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形义统一的特点被一直顽强地保持下来。但由于汉字的形音义等各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形义统一的状况不可避免地不断被打破,于是汉字使用者又在追求汉字形义统一这种心理的驱动下,不断对理据进行重构,理据的缺失与重构一直伴随着汉字发展的全过程。综观整个汉字发展史,对形义统一的追求是推动汉字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理清汉字理据缺失的原因、重构的方式以及理据重构对汉字发展的影响,对我们更清晰地把握汉字的历史、更准确地理解现行的汉字,以及更理性地引导汉字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汉字理据缺失的原因所谓理据缺失,是指汉字的构造意图无法通过分析字形而获得。总体说来,造成理据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四种: (一)字形变化造成理据缺失字形变化包括历时的演变和共时的变异两个方面。首先,汉字在历时演变中象物性的丧失和构形系统的演变都会造成理据缺失。早期汉字以象物性实现与所记词语的联系,后来在书写快捷的促动下,汉字为了顺应书写生理而出现了趋直、反逆等一系列的改造,原来的象形构件失去象物性,有的义化为成字表义构件,只能通过已固化于字形中的意义发挥构意作用,形义联系淡化;有的则变成了笔势化的非字构件,使理据不可解说。例如: “舎”,本是独体象形字,整体像房舍之形,《说文·舍部》:“市居曰舎,从亼、屮,象屋也。囗象筑也。”随着书写的笔势化,今文字字形失去了象物性,理据随之模糊。“果”,在古文字中,上象果形,下从木。在演变过程中逐渐笔势化,上部的圆果形已变成了方的, 象物性丧失,理据淡化。其次,汉字的共时变异也造成理据缺失。汉字在书写过程中,常会因为书者书写习惯的不同而发生书写变异,有些变异字形会造成理据不同程度的缺失。如: “”原本是从“心”、“耳”声的形声字,在书写时,表义构件“心”变异为“”,表义功能变得模糊了。“折”,本是会形合成字,字形左边是两个纵向 8 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 1期(总第 193期) 摆放的“屮”,象以“斤”断“艸”之形,《说文·艸部》: “折,断也。从斤断艸。”在书写过程中,将两个“屮”的中间竖笔连接起来,原来两个断开的“屮”不见了,通过字形体现出的“以斤断艸”的

汉字的理据缺失与重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unnwldv33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