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之窗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句歌词我们太熟悉了。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著名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至今想起仍颇为感动。他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美好的人生是用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
在教育工作中,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的天职。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目标”。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只有爱他们,才能怀着满腔热情,以极大的耐心、细致去探求学生的思想、情感、兴趣、性格、需要;只有爱他们,才会诚心诚意地、不屈不挠地教育他们。热爱,才会使学生主动地、愉快地接受教育。这正是“亲其师而信其道也”。但是,只有爱而缺乏严格的要求,也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热爱学生并不是对学生的溺爱、迁就和放纵,而是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如何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结合我几年的教师生涯,谈几点体会:
首先,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与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一个好老师而言,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育是人学,是对灵魂的引导和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当然,严慈相济才是真爱。班内有一名学生,都15岁的孩子,每周还把脏衣服带回家让家人帮助洗,而且在家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怎么说呢,家人可谓溺爱,或者说保护过度,但是一个如此溺爱的行经,溺子如杀子。于是我找他且严格的批评了他,让该生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后来他渐渐的改掉了一些恶习,家人也说他变的懂事了,皆大欢喜。一般情况下,出于爱心,我们激励的多批评的少,但在必要时刻,批评也能使人变的美丽。
其次,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把每一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弟。据有关教师人格特征的调查,在学生眼里,“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他们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他们最不满意凭个人爱好,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公正,这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在这一点上,我认识颇深,因为我经历过并感受过。
第三,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创造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即所谓“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好教师要有耐心和爱心,要能持之以恒地用心对待每个学生,关爱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对学生经常出现的“道、业、惑”等
用爱心开启心灵之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