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幕遮教案(周邦彦) 教学目的: 1 、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 、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 、诵读课文。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二、作家作品周邦彦( 1056 — 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三、朗读课文苏幕遮燎沉香, 消溽暑。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故乡遥, 何日去。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四、课文赏析(一)词的上片写景: 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问题二: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 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 视觉)。(二)词的下片抒情 2 问题二讨论: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 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明确:情与情的关系:见景生情。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有荷花的家乡, 转入虚构的梦境“芙蓉浦”的描写。词人的家乡在钱塘, 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而不着痕迹。问题三讨论、探究: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从故乡的朋友( 渔郎) 对自己的想念来写思乡之情。补充:不直接写自己忆旧友,而是用设问的手法,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与杜甫的《月夜》一样, 有异曲同工之妙。杜甫的《月夜》用设想妻子思念自己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思念远方的妻与子的复杂感情。王国维因此称赞周邦彦: “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五、语言品味王国维认为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 “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明确:这两句诗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首先,这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平的, “清圆”的荷叶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婷婷玉立的荷茎(jī ng) 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 让读者过目不忘, 似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精髓。- 第二,这两句炼字的功夫了得。“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一个“风”字, 把微风吹过荷塘, 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的淋漓尽致。“风”造成了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城关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苏幕遮教案 北师大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