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四首
中国是诗的王国
《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历代诗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国人的思想性格都是经过两千多年的诗歌沉积而养成的。
古诗词的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不同年代、不同经历的诗人有着不同的风格
诗仙李白的豪迈飘逸,清新雄奇 诗圣杜甫的沉郁顿挫,忧怀情深
诗佛王维的恬淡含蓄,气韵生动 诗鬼李贺的奇诡变幻,忧郁激愤
诗骨陈子昂激昂风骨,风格高峻——“汉魏风骨”遗风
诗杰王勃的绮丽于表,风骨其内 诗神苏轼的雄健豪放,旷达高远
诗魔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诗奴贾岛的萧瑟悲愁
诗豪刘禹锡的清峻明朗 诗狂贺知章的狂放不羁,纯净精神
诗囚孟郊的苦吟清奇,质朴真切 陆游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三曹的苍凉雄健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风骨: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 “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曹操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我是曹操 我观沧海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小组自由朗读思考:
1、全文以哪个字统领全篇?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他看到了哪些景,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古诗词四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