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的案例分析举例(长春绿园区)汇编[1]
生:(着急得很)老师老师,是填小于号!师:(停下动作)哦!为什么?生1:因为这一颗珠子是在千位上,它表示1个千呢!生2:千位上的1颗珠子就相当于百位上的10颗珠子,而左边的图百位上只有9颗珠子。生3:999是三位数,1000是四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评析: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有时老师教错了一个字或是演算错了一道题,当有同学指出时,老师经常会说:“我是故意写错的,就是想看看你们到底学会了没有,能不能发现错误。”我不知道老师当时究竟是有意出错,还是为了顾全自己的颜面才这么说的。但我当了老师后,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有时却比较喜欢“装傻”。因为我发现,偶尔装一回“傻”,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就拿教学“比较数的大小”这个教学片段来说,学生是有学习经验的。他们在学习100以内的数时,曾比较过数的大小,在日常生活中也曾多次接触过这样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对这一知识产生兴趣,并把生活经验上升成理性思考,我故意在课堂上提了一个“傻问题”,使学生争先恐后地想来“教”老师,他们各抒己见,纷纷讲出自己的想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在学生的眼中一向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尤其是在低年级学生的心目中更是神圣。这样,也就无意中拉开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时,教师放下身段,偶尔装上那么几回“傻”,反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为学生自我展示提供空间,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点评:
这是一位小学教师写的教学案例。虽然案例篇幅很短,仅写了一个教学片断,但是分析得很好。题目紧扣内容。
模仿——孩子的天性(小学班主任案例)
案例:
在开学初,一天下午班里的学生在做眼保健操,这时班里的王新歪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嘴里还哼着歌,让我看着真“撮火”。于是我点了他的名字。“王新,赶快做眼保健操,现在不做以后你的眼睛要坏的。”正在这时,下节课的白老师来到班里做课前准备。这时王新马上举起手来问我:“李老师,为什么白老师不做眼保健操,你不批评她?做眼保健操不是很有好处吗? 那您为什么不让白老师做,你不希望白老师好吗?”“老师是成人,眼睛已经定型了,做不做眼保健操都无所谓了,你们不一样,赶紧做吧。”我困难地回答。
评析: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是一种学习方式。孩子好模仿的特点,常常与好奇心有关,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事物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积累,孩子开始模仿电影、电视、故事及身边中的人物形象。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天性,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当时,我刚刚听到王新说这句话时挺诧异的,当了这么久的老师头一次有学生这样问我。不过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其实非常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他们在这个阶段对什么都很好奇,做事总是爱问为什么。
当我还在沾沾自喜,认为机敏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时,我已经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教育学生的机会。从学生的问话中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现在的学生更加看重的是老师对自己的公平对待。不管孩子的年龄大小,都能反映出学生的一种平等观念,即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当首先做到。教师能够以身作责,学生在接受要求的同时,也从教师的做法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就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相一致。使教育要求能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要求,自觉的行为。反之教师言行不一致,将导致学生认知和行为冲突,形成说一套做一套的性格。如果当时,我能马上跟着学生一起做眼保健操,并向学生解释白老师正在为下节课做准备的话,学生的心态会平稳,以后一定会更好地做眼保健操,同时还能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正确的模仿对象,不至于使这次的教育过程流于说教。
点评:这是一篇反思型的案例。即反面方式叙述的案例。在评析中分析为什么失败。并谈了应该怎么做。
课堂,听谁的?(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案例)
案例:
这学期因为音乐书要循环使用,因此是不发给学生的,学生只有在上音乐课时才能见到音乐书。记得新学期的第一节音乐课课间的时候,二(2)班的同学早早地就来到了音乐教室。我看到几乎所有的孩子来了后就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翻看着手中新的音乐书,有的相互讨论,有的手舞足蹈,有的大声歌唱,有的低头翻看。这时,“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起来,可同学们竟然像没有听到,依旧还是刚才的那一画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阴沉着脸,心想:万事开头最紧要,组织纪律教育更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正当我怒气冲冲地要开始制止时, “张老师,”一声甜甜的叫声后,好几个孩子已蹦到了我面前。
小学教师的案例分析举例长春绿园区汇编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