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专题讲座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作者 : 窦晓光
单位 : 中国医科大学
第四节
麻 疹
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临床表现和试验室检验
并发症及预后
预防
诊疗及诊疗
传染病学(第9版)
一、 概述
由麻疹病毒引发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属于乙类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烧、上呼吸道卡她症状及眼结合膜炎, 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s spots)及皮肤斑丘疹
病后大多可取得终生免疫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原学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属副黏液病毒, 为RNA病毒
只有一个血清型, 抗原性稳定
病毒包膜含有3种结构蛋白, 即血凝素(hemagglutinin, H)、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 F)和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M), 是关键 致病物质
人是唯一 宿主, 病后可产生持久 免疫力, 大多可达成终生免疫
麻疹病毒不耐热, 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 但在低温中能长久保留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是唯一 传染源, 传染期: 出疹前2天~出疹后5天, 并发肺炎: 出疹后10天
(二)传输路径
空气飞沫和亲密接触传输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90%为显性感染
普种疫苗后发病率和病死率下降
发病年纪6个月~5岁
传染病学(第9版)
四、发病机制
传染病学(第9版)
五、病理特点
皮疹 病理改变: 真皮毛细血管内皮增生、血浆渗出、红细胞相对增多形成淡红色斑丘疹。疹退后, 表皮细胞坏死、角化形成脱屑。皮疹处红细胞裂解, 疹退后形成棕色色素沉着
麻疹黏膜斑(koplik’s spots): 颊黏膜下层 微小分泌腺发炎, 其病变内有浆液性渗出及内皮细胞增殖形成
传染病学(第9版)
多核巨细胞
(multinucleate giant cell)
五、病理特点
病变部位可见单核细胞浸润、增生及形成多核巨细胞
麻疹专题讲座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