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 土地是地球上由空气、生物、水文、地形地貌、土壤、岩石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的活动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 绝对数量较大,人均占有量小; (2) 山地多,平地少; (3) 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水平低; (4) 宜开发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潜力不大。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是国家用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以及贯彻和执行国家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改造等方面的政策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措施。我国的土地统一管理体制: 1986 年6月 25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于 1987 年1月1 日起开始生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土地管理部门主管全国土地统一管理工作。这表明, 我国以立法的形式结束了土地长期分散多头管理的体制。 1998 年8月 29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的《地土管理法》第五条又进—步规定: 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 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这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的土地统一管理体制。我国土地基本国策的内容: 1998 年8月 19 口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条规定: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资源在一定物质投入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所能生产的食品可养活一定消费水平人口的数量。土地面积:土地面积是指地球陆地范围内特定区域的全部山地、丘陵、平原等陆地面积和河流、湖泊等水域面积之和。我方公里。土地质量:土地质量是指土地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该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或生产力的大小或价格的高低。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为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特定土地最适于利用方向的基础资料, 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其次, 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为耕地保护服务, 可以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去保护最适宜于农业利用的土地; 第三,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税费征收量确定的基础; 第四, 为科学地确定征地补偿费, 承包土地转包的补偿费以及评价土地质量保护效果的好坏等,也应以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农用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1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主要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等。非农建设用地:非农建设用地是相利于农业建设用地而言的,它是指用于农业之外的一切工程建设以及其它建设设施所占用的土地, 包括城镇建设用地、工矿企业用地、集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国防、风景旅游和名胜古迹用地等。荒地:荒地是指尚未开垦利用或曾开垦而长期荒芜的土地。可分为生荒地和熟荒地两种。生荒地亦称“处女地”, 指从未利用的土地、熟荒地亦称“撂荒地”, 指曾被利用, 但由于土地利用措施不当,导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或因受自然灾害、战乱以及其它原因而荒芜达 3 年以上的土地。滩涂:滩涂是指水边泥沙淤积而成的区域,如海滩、河滩、湖滩等。耕地质量:耕地的质量内容包括耕地用于一定的农作物栽培时,耕地对农作物的适宜性、生物生产力的大小( 耕地地力) 、耕地利用后经济效益的多少和耕地环境是否被污染四个方面。耕地后备资源:耕地后备资源一般是指在—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转化为耕地的非耕地资源。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在我国未来实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 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的需求的不断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耕地产品数量和质量都应不断提高。耕地特殊保护的必要性: 保护耕地是小耕地的重要性所决定的。首先, 耕地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具体表现在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原料主要来源于耕地: 其次, 耕地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表现在耕地为农村入口提供了主要的生活保障, 是城市居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我国是有 12 亿人口的大国, 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较少,, 只约世界人均值的 1/3, 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进—步减少。所以,在我国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 必须要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措施, 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 稳定—定的耕地面积,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否则别无出路,也没有退路!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特殊性来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土地利用包括土地的生产性利用和非生产性利用。土地用途:从人类利用土地的目的以及土地在自然条件和人为干预下所发挥的功能
土地利用规划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