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1
瘢痕(bān hén)与瘢痕(bān hén)疙瘩分析
第一页,共50页。
瘢痕(bān hén)的定义
瘢痕组织是人体创伤(chuāngshāng)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产物。创伤(chuāngshāng)修复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皮肤的表浅伤口,仅仅影响皮肤,由毛囊、皮脂腺的上皮细胞起始,通过简单的上皮形成而愈合。修复后均能达到结构完整性和皮肤功能的完全恢复;另一种类型是深达真皮和皮下组织的损伤,通过瘢痕来修复。
第1页/共50页
第二页,共50页。
瘢痕(bān hén)的定义
一、瘢痕的定义
瘢痕是各种创伤后引起的正常皮肤组织的外观形态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统称。瘢痕是人体创伤后伤口愈合的一种必然结果,是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胶原合成代谢机能失去正常的约束控制,持续(chíxù)处于亢进状态,以致胶原纤维过度增生的结果,又称为结缔组织增生症,在中医上称为蟹足肿或巨痕症,表现为隆出正常皮肤,形状不一,色红质硬的良性肿块。
第2页/共50页
第三页,共50页。
瘢痕(bān hén)的分类
二、瘢痕的分类
瘢痕可按病理、形态、功能、症状(zhèngzhuàng)、稳定性、性质、病因、部位和深度来分类,以下主要从病理和临床表现来描述。
三、病理学分类
通常分为正常皮肤瘢痕、增生性瘢痕、萎缩性瘢痕、瘢痕疙瘩、瘢痕癌等。
第3页/共50页
第四页,共50页。
瘢痕(bān hén)的分类
(一)正常皮肤瘢痕(扁平瘢痕)
病理表现:表皮仅几层上皮细胞,称瘢痕表皮。深层以胶原纤维增厚为主,无弹力纤维、毛囊、真皮(zhēnpí)乳头及腺体等结构。早期细胞和血管成分比较多,胶原纤维排列没有顺序;晚期细胞和血管成分比较少,胶原纤维平行规则排列。
第4页/共50页
第五页,共50页。
瘢痕(bān hén)的分类
(二)增生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表皮仍为几层上皮细胞,时可见角化或细胞增生,无皮钉。真皮层为增厚的胶原纤维,排列不规则,伴有大量的成纤维细胞浸润和粘多糖沉积。在增生性瘢痕下面可见正常(zhèngcháng)状态下的胶原纤维与皮下组织隔开。
第5页/共50页
第六页,共50页。
瘢痕(bān hén)的分类
(三)萎缩性瘢痕
萎缩性瘢痕的病理特点是:表皮极薄,角质层过度角化而增厚,复层扁平上皮结构明显改变(gǎibiàn),棘细胞层数减少,真皮乳头层消失,毛囊及腺体等皮肤附件结构消失,真皮下结缔组织增生,主要成分为胶原纤维,也有粘多糖的沉积。网织层增厚。
第6页/共50页
第七页,共50页。
瘢痕(bān hén)的分类
(四)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的表现:表皮萎缩,真皮乳头稀少,表皮正常,真皮乳头丰富,皮肤附属器清晰可见,早期有大量成纤维细胞,灶性聚集的浆细胞、肥大细胞或极少数的淋巴细胞。着色难染的细胞核多见,并可见分离相,纤维组织排列紧密但漩涡状大结节较少。后期可见胶原纤维致密,方向不规则,不断(bùduàn)硬化或玻璃样硬变,细胞可以消失,胶原纤维束形成致密的大结节,结节区特殊染色区通常缺乏弹力纤维,呈漩涡状,有丰富的粘液性基质,与周围皮肤分界清楚。
第7页/共50页
第八页,共50页。
瘢痕(bān hén)的分类
(五)瘢痕癌
瘢痕癌病理多为鳞癌表现,少数表现为基底细胞癌。烧伤后瘢痕癌以鳞癌多见,放射性癌变以基底细胞癌多见。瘢痕癌分化程度(chéngdù)通常较高,主要表现为局部浸润。
第8页/共50页
第九页,共50页。
瘢痕(bān hén)的分类
四、瘢痕的临床分类
(一)表浅性瘢痕或扁平瘢痕
表浅性瘢痕因皮肤受轻度擦伤,或由于浅Ⅱ度灼伤,或皮肤受表浅的感染后所形成的,一般累及表皮或真皮表层。临床表现:瘢痕外观粗糙但平软,有时有色素改变(gǎibiàn),无功能障碍,不需特殊处理。
第9页/共50页
第十页,共50页。
瘢痕与瘢痕疙瘩分析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