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的认识
中药起源
原始人在最初生产活动中, 在饥不择食情况下, 自然难免会误食部分有毒或有猛烈生理效应动、植物, 以致引发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经过无数次反复试验, 就形成对一些动、植物可食、一些不能食认识。接着慢慢地, 她们又发觉假如人有了某种病痛, 吃了部分原属不能食有害动、植物后, 反而能够解除疾苦。比如原来便秘腹胀人, 吃了可能令人昏迷某种植物后, 反而能够处理便秘而不会中毒。于是, 她们便对这些动、植物取得第二个认识, 即它们能够用来治病, 这便是药品了。这两种认识经过无数次反复实践, 逐步从口耳相传到结绳契刻, 最终到文字记载, 这么逐步形成中药知识。
药学专著
著于汉代《神农百草经》这本书依据药品性能功效不一样, 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中国药品最早专著。
共收载药品365种, 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 矿物药46种。
神农尝百草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结晶。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品学总结, 是一本药学巨著
李时珍
让我们来学习以下多个中药吧!
外观: 多年生草本, 高20—60厘米; 有须根。基生叶直立, 卵形或宽卵形, 顶端圆钝, 边缘近全缘、波状, 或有疏齿至湾缺, 两面无毛或有短柔毛; 叶柄长5—22厘米。花葶数个, 直立, 长20—45厘米, 有短柔毛; 穗状花序占上端1/3—1/2处, 具绿白色疏生花; 苞片宽三角形, 较萼裂片短, 二者都有绿色宽龙骨状突起; 花萼有短柄, 裂片倒卵状椭圆形至椭圆形; 花冠裂片披针形。蒴果椭圆形, 长约3毫米, 周裂; 种子5—6, 稀7—8, 矩圆形, 黑棕色。
环境: 生路边、沟旁、田埂等处。
用途: 诊疗咳嗽。全草和种子药用, 有清热利尿作用。
车 前
外观: 一年生草本。中部叶对生, 3深裂或羽状分裂, 裂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 顶端尖或渐尖, 基部近圆形, 边缘有锯齿或分裂; 上部叶对生或互生, 3裂或不裂。头状花序; 总苞基部被细软毛, 外层总苞片7—8枚, 匙形, 绿色, 边缘具细软毛; 舌状花白色或黄色, 有数个不发育; 筒状花黄色, 裂片5。瘦果条形, 具4棱, 稍有硬毛; 冠毛芒状, 3—4枚。
环境: 生于路边荒地。
用途: 降火。净后水煎。
三叶鬼针草
别名:水尖草、鬼針草
外观: 直立或半藤状灌木, 高1—2米, 有臭味; 茎四方形, 有糙毛, 无刺或有下弯钩刺。叶对生, 有柄, 卵形至卵状矩圆形, 长3—9厘米, —5厘米, 边缘有锯齿, 两面都有糙毛。头状花序腋生, 总花梗长于叶柄1—3倍; 苞片披针形, 有短柔毛; 花萼筒状, 顶端有极短齿; 花冠黄色、橙色、粉红色至深红色。果实圆球形, 成熟时紫黑色。
环境: 庭栽或野生。
用途: 根诊疗久热不退、风湿骨痛、腮腺炎、肺结核; 茎叶煎水洗治疥癞、皮炎。根煮汤饮用; 茎叶开水冲泡涂抹患处。
马缨丹
别名:五色梅、臭草、七变花、五色绣球
外观: 多年生草本, 有腥臭味; 茎下部伏地, 上部直立, 通常无毛。叶互生, 心形或宽卵形, 有细腺点, 两面脉上有柔毛, 下面常紫色; 叶柄常有疏毛; 托叶膜质, 条形, 下部常与叶柄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生于茎上端, 与叶对生, 基部有4睡白色花瓣状苞片; 花小两性, 无花被; 雄蕊3, 花丝下部与子房合生; 雌蕊由3个下部合生心皮组成, 子房上位, 花柱分离。蒴果顶端开裂。
环境: 生于湿地或水旁。
用途: 散热解毒、消痈肿。全草入药, 水煎服; 幼嫩茎可作蔬菜。
鱼腥草
别名:蕺菜、鱼鳞草、臭菜
中草药的认识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