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医学知识
克罗恩病是什么呢?
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 又称不足回肠炎、不足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 是一个原因不明肠道炎症性疾病。本病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二者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BD)。
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 中国较欧美少见。近十余年来临床上已较前多见。据1950 ---1982年中国文件报道,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共523例, 而1987 --1993年文件报道625例。男女间无显著差异。任何年纪均可发病, 但青、壮年占半数以上。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还未明, 可能为多个致病原因综合作用, 与免疫异常、感染和遗传原因似较相关。
免疫患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异常。半数以上血中可检测到结肠抗体、循环免疫复合体( CIC)以及补体C2,C4升高。利用免疫酶标法在病变组织中能发觉杭原抗体复合物和补体C3。组织培养时, 患者淋巴细胞含有毒性, 能杀伤正常结肠上皮细胞;切除病变肠段, 细胞毒作用亦随之消失。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亦呈异常反应, 说明有细胞介导迟发超敏现象;结核菌素试验反应低下;二硝基氯苯(DNCB)试验常为阴性, 均支持细胞免疫功效低下。多年来还发觉一些细胞因子, 如II-1,2,4,6,8,10,y干扰素和a肿瘤坏死因子等与炎症性肠病发病相关。说明CD发病可能与免疫异常有一定关系。
感染应用特异性DNA探针以PCR方法发觉2/3CD患者组织中有副结核分枝杆菌(MP);用CD组织匀浆接种金黄地鼠, 半数出现肉芽肿性炎症, 40%为MPPCR阳性;CD组织中可找到麻疹病毒包涵体;在无菌环境下, 试验动物不能诱发肠道炎症;另外甲硝唑对CD有一定疗效。全部这些均提醒感染在CD发病中可能有一定作用。
遗传本病发病有显著种族差异和家族聚集性。就发病率而言, 白种人高于黑人, 单卵双生高于双卵双生;CD患者有阳性家族史者10%一15%;研究发觉本病存在一些基因缺点。以上提醒本病存在遗传倾向。
以前研究证实了16号染色体上一个基因突变与克罗恩氏病之间关系。近期发表部分文章确定这种基因是NOD2基因, 在细菌触发炎症反应中起作用。临床上使用抗菌素诊疗一些克罗恩氏病。在试验室里, 在无菌环境中制备炎症性肠病(IBD)动物模型常常不表现为IBD。所以NOD2基因是克罗恩氏病易患基因非常好候选, 以及与克罗恩氏病发生、免疫反应和肠细菌作用相关一个关键共同致病因子。
NOD2是一个富含亮氨酸反复基因, 为感知脂多糖所必需并可激活核因子κB(NF-κB)信号传输路径。类固醇可抑制NF-κB以及肿瘤坏死因子和其它细胞因子表示。克罗恩氏病病人单核细胞NF-κB激活和肿瘤坏死因子表示加速。NOD2表示局限在单核细胞, 在这里作为致病细菌成份细胞浆受体。易患结肠炎小鼠脂多糖信号传输有缺点。研究人员筛查了512例来自德国和英国家庭或德国三人组(有IBD 德国病人及她们无病父母)病人, 以及正常对照。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氏病诊疗经过临床、放射学、内窥镜和组织学检验确定。将不确定结肠炎病人从研究中排除。6%克罗恩氏病病人是NOD2纯合子。溃疡性结肠炎病人没有属于这一类, 对照组也没有NOD2纯合子。NOD2杂合子存在于18%克罗恩氏病、6%溃疡性肠炎病人, 以及8%对照。Hampe等人指出, 突变少见, %克罗恩氏病病人是纯合子。这种突变为克罗恩氏病发生提供了高度风险。NOD2和溃疡性肠炎之间没有相关性, 不过NF-κB活化在克罗恩氏病强于溃疡性肠炎。
病理: 克罗恩病是贯穿肠壁各层增殖性病变, 并侵犯肠系膜和局部淋巴结。病变局限于小肠(关键为末端回肠)和结肠者各占30%, 二者同时累及各占40%, 常为回肠和右半结肠病变。Crohn将病理改变分为急性炎症期、溃疡形成期、狭窄期和痰管形成期(穿孔期)。本病病变呈节段分布, 与正常肠段相互间隔, 界限清楚, 呈跳跃区(skip area)特征。急性期以肠壁水肿炎变为主;慢性期肠壁增厚、僵硬, 受累肠管外形呈管状, 其上端肠管扩张。粘膜面经典病变有:①溃疡:早期浅小溃疡, 后成纵行或横行溃疡, 深入肠壁纵行溃疡即形成较为经典裂沟, 沿肠系膜侧分布。肠壁可有脓肿。②卵石状结节:因为粘膜下层水肿和细胞浸润形成小岛突起, 加上溃疡愈合后纤维化和疤痕收缩, 使粘膜表面似卵石状。③肉芽肿:无干酩样变, 有别于结核病。肠内肉芽肿系炎症刺激反应, 并非克罗恩病独有;且20%~ 30%病例并无肉芽肿形成, 故不宜称为肉芽肿性肠炎。④瘘管和脓肿:肠壁裂沟实质上是贯穿性溃疡, 使肠管与肠管、肠管与脏器或组织(如膀耽、阴道、肠系膜或腹膜后组织等)之间发生粘连和脓肿, 并形成内瘘管。如病变穿透
克罗恩病医学知识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