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孩子大概在2-3岁左右会萌发一个问题“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在此之前,孩子基本很少会主动问自己从哪里来。孩子最初对“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的兴趣来自于对孕妇隆起的腹部的关注,孩子会非常惊奇的关注到——孕妇的肚子里有个宝宝,但2岁以下的孩子由于认知能力发展的限制,很少会迁移到自己身上——自己也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很多孩子通常是从妈妈对孕妇的解释中得知“你(自己)以前也是在妈妈肚子里的哦”,可是如何向孩子解释你是从哪里来的,依然很重要。
时下有几种解释出生的观点:第一是偏医学化/事实性观点;第二是偏情感化观点;第三是偏艺术化/童话色彩的观点。
医学化或者偏事实性观点,会准确的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相爱结婚以后,爸爸将一粒珍贵的种子放进妈妈的子宫中,与妈妈的卵子结合,然后就慢慢长成一个你,你慢慢长大,等到9个月以后,妈妈的子宫已经太小了,不能容纳你了,爸爸妈妈就来到医院,让医生把你从妈妈肚子里取出来,当时你很小啊,爸爸妈妈见到你都非常喜欢你,你就是这样来到我们身边的啊,宝贝。
情感化观点,除了描述生育的事实,还加入了比较多的情感性因素。比如:爸爸妈妈相爱结婚了,我们非常爱对方,我们特别渴望一个宝宝,就一直在心里默默的许愿(有的说法是——向老天爷/神明/上帝/菩萨等许愿)想要一个宝宝,我们祈求了很久,(天上的神仙)终于有一天,妈妈发现有一个宝宝在我怀里了,我怀孕了,我们太高兴了,我们就非常小心的呵护宝宝,妈妈每天都很注意吃饭睡觉,注意保护自己,过了9个月,我们终于在医生帮助下把你盼来了,我的宝贝,爸爸妈妈爱你。
艺术化/童话色彩的观点。我曾听到一位妈妈这样说“我和爸爸结婚以后,我们就很想要一个娃娃,我们就来到一个娃娃河,娃娃河里面好多娃娃啊,我就在里面找啊找啊,找了一个最漂亮最聪明的娃娃,就是你啊,带回家来给我做宝宝啊”。这个对孩子出生的描绘充满了童话般的艺术色彩,非常浪漫。
日本一位妇产科医生池川明和福岛大学教授饭田史产分别都出版了关于胎内记忆的书,书中都提到婴儿具有对出生前的记忆,很多孩子会说“出生前是天使带着在天上排队找妈妈的。”“看到喜欢的妈妈就飞到妈妈那里了。”胎内记忆无疑是对婴儿出生的最浪漫最温馨的回答了。小作听到这种说法的时候,感觉心都要融化了。
有关出生的解释,已经比“垃圾箱里捡来的”“充手机卡送的”“石头里蹦出来的”进步了很多,那么,该在什么时候向孩子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呢?
首先,传递关于婴儿出生的信息时,正向的积极的情感比信息的正确性更加重要。
有些老一辈妈妈们在解释出生的时候,会拉起自己的衣服展示自己的剖腹产伤口,说“你看,为了生你,妈妈挨了一刀啊,很疼的啊,你可要好好孝顺妈妈啊。”这里呈现的是一个剖腹产的事实,信息非常准确,但是在情感上,这样的描述却让婴儿为自己的出生感到内疚——伤害了妈妈。
向孩子呈现出生信息的时候,积极的、正向的、温暖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妈妈们在生产过程中经历了痛苦,但妈妈们是怀着爱意的,尽管疼痛,却是可以忍受的;出生是妈妈们和宝宝们一起努力的结果;父母们是怀着期待和爱意憧憬着宝宝的到来。
向孩子解释出生,是为了让孩子了解自己与母亲与家庭的情感连接,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温暖的正向的情感会给婴儿一个内在安全稳定温暖的心灵基础,形成“我是重要的、可爱的、被爱着的
当孩子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