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课程标准推荐古诗词赏析(36首).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课程标准推荐古诗词赏析(36首)
2010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专题知识
关键词:古诗词赏析
内容摘要: 2. 融入诗歌意境
3. 赏析诗歌手法 4. 品评诗歌语言
结合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古代诗歌包括古诗、唐诗、宋词、元曲、清诗等,其中又以唐诗、宋词为重点。
分析考标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要求,结合对近几年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考查的主要内容有:
考点精析
一、赏析古诗词中的形象
诗歌形象即寄托着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它包括人物形象(它又可以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也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客观形象)与物象。赏析古典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二、体味古诗词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表情言志的外壳,也是诗歌塑造形象,反映思想内容的唯一媒介。因此,只有准确理解了诗歌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层的判断、鉴赏和评价。对古典诗词语言的鉴赏主要围绕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凝练含蓄、音韵和谐、风格特色等方面来进行。
三、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四、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命题特点
一、命题材料
总体来说,主要是以唐宋诗词为素材进行考查,尤以唐诗为最。从内容上来说,
山水田园题材最多,忧国忧民题材逐步增加;从思想感情上来说,表现愁思的内容最多;从作者方面来说,则多为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的诗人词客;从体裁来说,以近体诗为主,尤以绝句为最。
二、题型设计
以简答题为主,填空题和选择题为辅。
三、考查角度
中考命题的考查角度,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
学习策略
鉴于中考诗歌鉴赏的基本特点,在应试策略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丰富诗词积淀,厚积薄发。
只有大量的阅读积淀,才能由量变到质变,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二、明确考标要求,了解设题特点和命题趋势。
只有熟悉考试要求,才能学有方向,提高鉴赏训练的针对性。
三、熟练掌握各类题型的解题模式,掌握古诗鉴赏基本术语。
只有熟悉各类题型,把握解题要领,才能提高解题能力。中考试题的题型设置通常有:
问答型,要认真审题,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综述型,在明确了要求的基础上,一般可采用“总一分一总”式。先概括特色(一个判断以标明观点);再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最后揭示这样写的好处。
对比型,通过研读,区分类型,比照两首诗之间的异同点;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等。
解题技巧
武器一聚焦诗眼
——提炼诗歌主题
主题是诗歌的灵魂,因此,阅读诗歌必须把握诗歌的主题。不同时代,不同的作家、不同的题材,诗歌的主题也不一样。通常情况下,可以从诗眼或词眼窥见诗歌的主题。所谓诗眼或词眼,就是诗词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词或关键语句。
究竟诗歌有哪些常用的题材?诗人会抒发怎样的人生感慨呢?

(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江、自然风景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质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抒发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雄浑,笔势豪放。

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包括送别惜别、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诗人的感情一般包括惜别情、思乡情、恋友情、怀古情、、讽谏情、报国情、伤世情、热爱情等。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反映人民离乱的痛苦。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兴,百姓苦亡, 百姓

课程标准推荐古诗词赏析(36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092612627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