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 蜍
学号:1022204
姓名:梁桂红
第一页,共25页。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两栖纲
亚纲:滑体亚纲
目:无尾目
科:蟾蜍科
属:蟾蜍属
种:蟾蜍
第二页,共25页。
中文学名:蟾蜍
拉丁学名:toad
别称:疥蛤蟆,癞蛤蟆,蛤蟆
二名法: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释名
就是癞蛤蟆。多在房屋下潮湿之处,形体大,背上有层层叠叠的点,行动迟缓,不能跳跃,也不能呜叫。
性味
味辛,性寒,微毒
第三页,共25页。
来源
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干燥分泌物。
采收加工
夏、秋捕捉,洗净泥土,用特制的铜镊子夹压耳后腺及皮肤腺挤出的白色浆液,或用牛角刮刀刮取。收集白色浆液贮存于磁容器中(忌用铁器,以免变黑),滤去杂质。取纯浆放入圆模型中晒干或晾干,即为“团蟾酥”(河北、山东),如将白色浆液直接涂于箬竹叶或玻璃板上晒干,即为“片蟾蜍” (江苏、浙江)。
第四页,共25页。
区别
团蟾蜍 片蟾蜍
形状 扁圆形团块或饼状 不规则片状
表面特征 表面光滑,棕褐色、 一面较粗糙,另面光滑,涂于箬竹
红褐色、紫褐色或红棕色 叶上干燥,一面可见叶脉的纵条纹
质地断面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胶质状 质脆,易折断,断面红棕色,半透
棕褐色或红棕色,微有光泽 明
气味 微腥,味初甜而后麻辣刺舌,粉 同团蟾蜍
末嗅.
鉴别 遇水起泡,并泛出白色乳状液 断面沾水,即显乳白色隆起
第五页,共25页。
地理分布
全国均有, 主产于河北、山东、四川,江苏、浙江等地。
生活习性:
从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潜伏在草丛和农作物间,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块下、土洞中,黄昏时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觅食。多行动缓慢笨拙,不善游泳,多数时间作匍匐爬行,但在有危险的时候也会小步短距离小跳(也有例外,如蟾蜍类中的雨蛙科、树蛙科、丛蛙科比蛙类善跳而且灵活,滑趾蟾蜍类则可以像蛙类一样跳跃)。
第六页,共25页。
显微特征
粉末:淡棕色。
(1)用甘油水整片观察,呈半透明或淡黄色不规则形碎块,并附有沙粒固体。
(2)用水合氯醛装片并加热,则碎块透明并渐溶化。
(3)用浓硫酸装片观察,显橙黄色或橙红色的类圆形小块,碎块四周逐渐缩小,呈透明类圆形小块,显龟裂纹理,稍久置渐溶解消失。
第七页,共25页。
形态描述
体长平均60毫米左右,雌性最大者可达80毫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著,颊部向外侧倾斜;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上眼睑宽、略大于眼间距,鼓膜显著,椭圆形。
第八页,共25页。
体长一般在10cm以上,体粗壮,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著;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鼓膜明显,无犁骨齿,上下颌亦无齿。前技长而粗壮,指、趾略扁,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常突2,外侧者大。后肢粗壮而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侧有缘膜,蹼常发达,内跖变形长而大,外跖突小而圆。皮肤极粗糙,头顶部较平滑,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膜,其余部分满布大小不等的圆开瘰疣,排列较规则的为头的之瘰疣,斜行排列几与耳后腺平行。此外,沿体侧之瘰疣排列亦较规则,胫部之瘰疣更大,个别标本有不明显这跗褶,腹面皮肤不光滑,有小疣。颜色亦异颇大,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之黑色纵斑,腹面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细花纹。雄性个体较小,内侧三指有黑色婚垫,无声囊。
第九页,共25页。
中华大蟾蜍
第十页,共25页。
1022204蟾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