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客体研究的是公共政策作用对象及其影响范围,即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 1第一节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所谓客观条件是指一种可以通过实证加以认识的情况。客观条件是社会问题存在的必要前提,但不是充分条件。没有客观条件就不可能形成社会问题,但仅有客观条件还不足以构成社会问题。一、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一、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 2第一节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所谓主观定义是指人们对上述客观情况的察觉和认识,即他们明显感到目前的客观条件已危及到他们所珍视的社会价值观, 是对他们所信奉的社会规范的一种背离。二、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二、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 3第一节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社会问题之所以能够出现并得以持续,主要是由于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和目标取向。社会问题会涉及价值观的双重冲突:第一,在某些情况下, 人们并不会一致认为某些状态对社会价值观构成了威胁;第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尽管人们基本上一致同意某些状态对社会基本价值观造成了威胁,但由于他们对所采取的相关措施和解决办法抱有不同的态度,因而难以就改革的计划达成一致性意见。因此,人的价值判断不仅在被认定为社会问题的客观条件中起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解决那些被定义为社会问题的客观条件有时还起到阻碍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并不愿意去支持那些要求他们损害或放弃固有信仰和制度的改良计划。三、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三、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 4第一节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政府是国民的代表,应该重视关系到多数人利益的社会问题,但这并不等于说对少数人的事政府就可以弃之不管。四、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四、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 5第一节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社会问题往往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逐渐形成的,它有一个从小到大、从潜到显、从一般到突出、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的变化过程。五、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个发展过程五、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个发展过程 6第一节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是整个社会问题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同范围、领域、层次的社会问题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六、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六、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 7第二节目标群体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某一项政策,一般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原因: 一、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对国家、政党、制度、权威、意识形态、权利义务的认识)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遵纪守法,拥护社会制度等)。任何国家都会设法通过家庭、教育、传媒等渠道促成人们的政治社会化。如果这一过程较为成功的话,社会成员就会逐渐树立起支持现行社会制度的观念,能够体谅公共政策中的一些无奈之举。 8第二节目标群体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某一项政策,一般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原因: 二、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政策往往会对目标群体思想和行为的改变提出一定的要求,其变化幅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目标群体对政策的接受和服从。因而,在政策制定中必须考虑习惯的因素,掌握改变的幅度,如果能采取渐进方式就最好别搞激进变革。 9第二节目标群体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某一项政策,一般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原因: 三、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政策不仅需要实质合理,更需要形式合理,二者相辅相成。如果政策制定不符合法定的程序或违背法律原则,其被目标群体接受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四、对成本收益的权衡目标群体对某项政策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利益得失的判断。因而,目标群体的利益得失是制度激励的关键,必须引起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高度重视。 10
政策客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