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 13
如何审题
历史非选择题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任何脱离基础知识而空谈技巧的做法都无异于空中楼阁。所以,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首先是一个知识问题,其次才是解题方法问题。当然,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如果能掌握一些做题技巧,还是大有裨益的。
一、审:认真审题
认真审题是解题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答题之前一定要对题目设问仔细审读,明确题目要求。
近年来的历史非选择题,一般包含五个部分:
:“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等。
: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如简述、说明、指出、阐述、概括、简析、简评、比较、论证、评述等。
⑴简述:用简要的话述或总结。虽说是
“简”,但答题时要所涉与的“要点”还是多多益善。(点到为止,但“点”要全面。)
⑵说明:解释清楚,解说明白;证明,论证。
(作为问答题提示语,一般取前者,下同。)
⑶指出:(用浅显的语言或专业语言)指点出来。
⑷阐述:阐明述,详尽深入地说明和述。
⑸概括: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简明扼要。
⑹简析:简要分析。分析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跟“综合”相
⑺简评:简要评价。评价指衡量评定人或事物
的价值或作用(解题时常用辩证法)。
⑻比较: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较的形式有横向比较(同类事物的一样属性在某时刻呈现的异同)和纵向比较(同一事物的同一属性在不同时刻呈现的异同)。
⑼论证: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用论据证明论题的真实性。论证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理论论证、比较论证、因果论证等。
⑽评述:评论﹑叙述。对历史“小论文式”试题而言,一般要叙述观点、论证观点、评价观点(表明态度)。
:时间、空间、答题围、角度等。
:原因、背景、措施、特点、特征、趋势、变化、区别、异同、结果、意义、作用等。
:每道试题后面后标有分数,该分数实际上是在告诉考生需要“答多少”。
例: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 清中期人口膨胀的 原因与影响 12 分
. .
2 / 13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 概括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 基本趋势 8 分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 根据材料 概括 孝文帝庙号改革的 容 8 分
2015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 指出 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 不同之处 10 分
2015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 孟子与格拉底的 法制观念 10 分
2015 年卷 依据材料 概括 ①至⑤各个时期中国和罗马的 历史特征 7 分
题干解读 解题依据 答题要求 限定词 核心词 分值 答案在哪里 怎么答 答题围 答什么 答多少
在考试中,考生若对“限定词”判断失误,往往会答非所问。为此,考生可以在审题时使用不同符号对题干进行标识,以提醒自己不要忽略相关要
求。(注:高考答题卡不许乱画,但试卷可以。)
二、读:分析材料
明确了“设问要求”,带着“问题”读材料,
是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捷径。由于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不再严格依据教材,试题提供的常是“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所以“材料”常是作答的主要依据。所以,答题前必须读懂、读透材料。
文字型材料一般包含三部分:即引言、正文、出处。
(如果有的话),有时答案就蕴含其中,有时可以给考生提供答题方向。
。阅读文字型材料时,一定要分清哪些是“史”(史实),哪些是“论”(观点、评论;史论常出现在材料首句或末句,有时出现在省略号后面),哪些是“概括”,哪些是“阐释”。
其次,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并列语(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而且)、转折语(虽然,但是,尽管,然而——转折语后面往往是重心)、
因果关系(因为,所以,以至于)等。第三、要注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一般和上句是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省略号(省略号后面的一句尤其要注意,多是关键性结论)、引号(注意引号的几种用法)、句号(判断材料有几层意思)、括号(括号里常有注释或解释)等。
,即作者、时间、出处等。
有时材料的出处隐含着重要的解题信息,有时可以给解题提供背景知识,如作者、书名(文章名)、出版日期(写作日期)等。(有时,是出于学术规。这种情况下,出处对解答问题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模板]注意事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