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中信泰富是一家综合性实业企业,于香港注册成立。其前身为1985年成立泰富发展(集团)(下称泰富发展),后取得上市地位。1987年荣智健加入中国国际信托(香港集团)(下称中信香港),担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在荣智健运筹之下,1990年,中信香港收购泰富发展49%权益并注入若干资产,%权益及两座工业大厦。泰富发展遂和中信集团结缘,荣智健亦由此成为泰富发展董事。翌年,泰富发展更名为“中信泰富”,即中信泰富。
香港主权交接前夕,中信香港将中信泰富作为融资窗口和收购战略性资产平台。首先将港澳两地关键战略性资产注入中信泰富,其次经过中信泰富融资为以后收购业务筹集资金。1991年,中信香港将国泰航空(下称国泰)%权益,和澳门电讯20%权益注入中信泰富。荣氏还利用中信泰富收购大昌贸易行(下称大昌行)36%股权,并于第二年将大昌行变成全资子企业。依靠这一模式,中信香港又陆续收购了香港电讯、化学废料处理中心、香港西区隧道、香港东区海底隧道公路段等企业权益。和此同时,中信泰富也逐步向内地发展,涉足发电厂、水厂、隧道、公路等基础设施行业。
1996年12月26日,时任中信集团总经理王军签字同意以25%折让价,即每股33港元,,,令其持股上升至18%(),成为企业第二大股东。这一管理层收购曾轰动一时。不过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信泰富股价一路下跌,令融资收购荣智健一度面临资金压力,后由国有当局提供信贷支持才勉力渡过危机。经过此番股权变动,中信泰富之归属已经大异于其它香港红筹股企业。中信集团持股29%,但仅处于相对控股地位。荣智健为第二大股东,持股百分比约19%,私人机构及投资者持有余下股份。在投资者眼中,中信泰富已经是一家“沾红”民营企业,不复国企形象。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以后,中信泰富业务重心日益偏向中中国地,大举进入特种钢铁行业,并在铁矿、特钢这一产业链上倾注了大量投入。在 12月,中信泰富便拍得大冶特钢(深圳交易所代码,000708)%股权,股权拍卖以后,%股份,成为第一大大股东。 3月底,中信泰富和澳大利亚采矿企业Mineralogy Pty Ltd达成协议,()收购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企业Sino Iron和Balmoral Iron全部股权。 11月,中信泰富和河北省国资委、河北众富签署股权转让及增资协议,(下称石钢)现有注册资本80%。石钢是国家关键大中型钢铁企业和生产汽车、机械加工用特钢专业化企业,现拥有年产180万吨铁、240万吨钢、210万吨材生产能力。至此,再加上中信泰富早已拥有另两家特钢企业湖北新冶钢和江阴兴澄钢铁企业,中信泰富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特钢生产集团。
在 新一轮业务重组中,中信泰富促成国泰、港龙整合。更为关键是, 11月26日,中信泰富(香港交易所代码:0267)宣告将向在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Pilbara)地域Sino Iron铁矿石项目投资52亿澳元(),目标是为中国钢铁企业提供长久稳定原材料供给。中信泰富公布申明称,
该项目标磁铁矿储量20亿吨,每十二个月可生产2700万吨精矿或球团,是澳洲现在最大已计划开发磁铁矿项目,也是首家在采矿后进行大规模下游加工企业。该项目定于 开工建设,可能将于 投入生产,所生产铁矿石球团及精矿石将出售给中国钢铁企业。整个工程将包含建设选矿厂、球团厂、泥浆管线、港口设施、发电站和海水淡化厂。该项目还附带进行四次项目拓展选择权,这将可能使该项目年产量超出7000万吨。道琼斯报道称,为确保工程顺利实施,中信泰富表示正和西澳大利亚政府合作,以对相关限制性法案进行修改,并取得其它所需审批。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正在全球范围内找寻可用原材料资源,来满足中国日益上升汽车、家电等商品需求。其中尤以钢铁商需求最大,彭博社称,中国最大钢铁生产商宝钢计划到 扩大产能近二倍。中信泰富矿业企业驻澳大利亚珀斯首席实施官Barry Fitzgerald表示Sino Iron铁矿石项目是战略投资。该项目能够向中信泰富在中国钢厂提供原材料,也可能向在中国其它钢厂供给铁矿石。项目估计每十二个月能出口2760万吨铁矿石,连续最少25年(见图1-1,图1-2,图1-3)。
11月27日,%,不过其股价今年以来已经上涨50%,超出了恒生指数同期35%涨幅(见图1-4,图1-5)。
春,中信泰富斥资227亿港元收购西澳磁铁矿项目后,中
金融工程教学案例1——中信泰富衍生品事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