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华礼仪 渊源
中华礼仪 源头——周代礼乐文化
“仓廪实而知礼义, 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仪以社会经济繁荣为基础, 礼仪是人类 道德, 修养 外在行为规范。礼仪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底蕴 关键标准。
原始社会, 我们 祖先刀耕火种, 茹毛饮血, 社会巫风盛行, 秩序混乱; 只知其父不知其母 “群婚”更无伦理可言。
中华礼仪起源于西周。西周初年, 政治上推行“分封制”; 文化上周公“制礼做乐”, 为社会要求了一整套 君臣, 父子, 夫妻, 和人际 礼仪规范。
以后中国结束了无秩序 原始蒙昧状态, 进入了以“礼乐文化”为标志 理性文明社会。
*
追溯中华礼仪 渊源
儒家至圣先师, 礼仪万世师表——走近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鲁国人, 生活在“礼崩乐坏”诸侯争霸 春秋末期。
孔子 政治思想中心是“仁”和“礼”, 认为“克己复礼曰仁”, 这也是儒家思想 关键。孔子反对诸侯争霸, 主张恢复周礼。
所以只要我们破译了孔子 思想, 我们就能够找到中华礼仪 源头和精神实质。
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 去追溯中华礼仪 渊源吧。
*
追溯中华礼仪 渊源
千载之下, 仰其遗风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1孔子像 孔子生平 孔子家世 孔子传
2 孔子家乡——山东曲阜
曲阜三孔——孔府, 孔庙, 孔林
3孔子思想:
(1)礼
(2)仁
(3)中庸
*
追溯中华礼仪 渊源
思索问题:
1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曰仁”, 孔子 “仁”和“礼”有什么关系?
2 周礼在周代 地位和作用怎样?
3 周礼和其她国家 礼仪相比较, 精神实质是什么?
*
追溯中华礼仪 渊源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1 周礼表现为政治活动, 人际交往, 家庭生活等方面 完整 礼仪 规范系统, 目 是维护森严 等级制度, 区分尊卑贵贱; 使长幼有序以正人伦。这正是儒家“仁” 内涵。
2 “礼”是行为规范, “仁”是行为规范 效果和政治目 。中华礼仪“重礼敬德” 传统在孔子这里确定。
3 “礼”在周代成为一个生活方法, 一个价值取向, 一个评价人行为 参考体系。周人重视本身道德离异修养, 努力使自己 行为符合“礼” 要求。
古代文人士大夫 人生设计: “修身, 齐家, 治天下”中“修身”最关键 一项就是习“礼”。
*
追溯中华礼仪 渊源
1、文学作品起源于现实生活, 如实地反应现实生活 面貌。
从周代 文学作品中能够折射出周代礼乐文化 地位和影响。
《诗经 小雅 鹿鸣》表现天子宴请群臣佳宾盛况, 以后也用于贵族宴请来宾。赞美春秋早期守礼有序, 宾主融洽 脉脉温情。
呦呦鹿鸣, 鹿儿呦呦不停鸣; 食野之苹, 吃着野外 青苹。
我有佳宾, 我有一群好客人; 鼓瑟吹笙, 为此鼓瑟又吹笙。
吹笙鼓簧, 吹起笙来按起簧; 承筐是将, 满筐礼品来献上。
人之好我, 众多佳宾珍惜我; 示我周行, 反复指示我方向。
呦呦鹿鸣, 鹿儿呦呦不停鸣; 食野之蒿, 吃着野外 青蒿。
我有佳宾, 我有一群好客人; 德音孔昭, 她们声誉很高尚。
视民不佻, 待人宽厚不轻佻; 君子是则是效, 君子学习效仿
我有旨酒, 我 美酒甜又纯; 以宴乐佳宾之心。
*
追溯中华礼仪 渊源
〈春秋〉是孔子晚年编定 鲁国 编年体史书。
〈春秋〉——礼义之大宗, 〈左传〉是春秋左丘明在〈春秋〉 基础上加工, 发明而成 。
〈左传〉委婉含蓄, 不卑不亢, 谨严周密 外交辞令是孔子
“礼”一个表现方面。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游说秦穆公 说词:
君臣之礼, 谦恭谨慎: “若亡郑而有利于军, 敢以烦执事”。
“若舍郑认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说客之词, 谨严周密: 围绕“亡郑”对秦利害从正反两方面说
理, 又由追溯秦晋外交史到揭露现在晋 野心。
*
追溯中华礼仪 渊源
2、 “礼”在周代成为评价一个人处世方法
追溯中华礼仪的渊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