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乔家经商之道 1. 穷则思变,走为上计-- 如何摆脱困境【例说】乔家发迹始祖乔贵发约生于康熙末年。他少年丧父丧母, 成了一个孤儿; 青年时仍无依无靠, 是一个娶不上媳妇的光棍汉, 家里一贫如洗, 生活处境十分艰难, 尽管他比别人精明、比别人勤奋, 但终究挣不了几个钱, 摆不摆穷困处境, 他不仅过不上普通人的娶妻生子的普通生活, 而且还要常常受人歧视, 他不仅在经济上穷因难熬, 而且在精神生活上也穷困难耐, 此时些地,青年乔贵发几乎一无所有! 在这种情形下, 乔贵发毅然孤身出走, 背景离乡, 去渺茫的口外谋生。孤身, 背井离乡, 渺茫的口外……境况够苍凉凄惨了,而乔贵发的机会却与这苍凉凄惨的境地况相伴而生了: 虽是孤身, 可口外的买卖人都是孤身, 他和他们是平等的, 可以和他们平等竞争, 谁行谁不行, 全靠自己本人。这和村里不一样, 在村里他和同龄后生们的竞争是他一个人对那个后生的全家几代人, 一点也不公平, 所以那些不如他的人能娶妻生子, 他反而不能。而来到口外,孤身对孤身,这对一个穷人来说是难得的机会。虽是背井离乡, 可口外尽是祁县老乡, 而在口外的祁县老乡比在村里的村堂更能互相帮忙。齐贵发在村里得不到村堂的帮助, 在口外却能得到祁县老乡的帮助。乔贵发这一背井离乡,不仅没什么损失,反而多了一种老乡的助力。虽然是渺茫的口外,可只有在渺茫中才蕴藏着机会,若不是渺茫,反而却没有机会了。他在村里的境况一目了然, 可村里能有机会吗?口外呢, 如果一目了然能清楚地看到许多机会,哪还能轮到他乔贵发吗? -- 有年龄比他早的人,有地方比他近的人. 这些人早把那些机会瓜分尽了。日后, 正是这渺茫的口外所蕴藏的机会, 使乔贵发得以挣钱发财。乔贵发这一走, 环境变化了, 机会出现了, 于是他凭借这些机会在口外发迹了。乔贵发达一走, 走向了乔家商业的二百年辉煌;这一变,改变了他和他整个家族的命运。 2. 良禽择佳木而栖-- 如何择业【例说】清代乾隆时期, 祁县人在口外已经形成了较大势力。归化城的三大旅蒙商号中, 就有两个是祁县人创办的, 当掌柜的也多是祁县人。所以, 乔贵发来到口外后, 凭自己的身强力壮、精明和祁县人的身份, 很容易地找到了一份工作: 拉骆驼。当时, 旅蒙商人是口外商业的主体, 从业人多, 利润也大, 而骆驼又是旅蒙商人从事旅蒙生意的最重要的工具, 所以拉骆驼的工人有一份丰厚的工资,相当于乔贵发在农村种田收人的若干倍。乔贵发很高兴地操起驼缰, 游荡于千里草原, 辗转于长城内外。虽然受苦受累, 但他身强力壮, 又挣钱心切, 所以不在乎这些。经过几年的拉骆驼生涯, 他吃了许多的苦, 受了许多的罪, 却也长了许多的知识, 见了许多的世面。这时候, 他觉得: 比在村里种田, 拉骆驼的收人高多了;比普通的商号伙计,拉骆驼的收人也不低。但比那些东家掌柜就差多了:不仅眼前的收人比人家低的多, 而且未来更悬殊! -- 东家的买卖越做越大, 越赚越多; 掌柜的越老, 生意顶的越高, 也越能挣钱; 而拉骆驼呢?是靠卖苦力挣钱, 越老身体越弱, 越挣不上钱。这一比, 乔贵发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究竟该和谁比呢?是比那些村里的农民, 还是比这些口外的东家常柜?把眼线放的低一点, 与那些农民们比一比也就可以知足常乐了; 把眼线若放的高一点, 与这些东家掌柜们一比, 那就得奋起直追! 最终, 血气方刚的青年乔贵发选择了后者: 他要与这些东家掌柜们比。-- 而要与这些东家掌柜们比, 靠拉骆驼是绝对不行的,他必须下决心甩掉这个手中的饭碗,冒险去另找更好的饭碗。于是, 为了赚大钱, 为了和东家掌柜们比, 乔贵发毅然辞掉了" 拉骆驼" 这个有稳定收人的职业,而要去做买卖,要去捉摸不定的生意场中一试身手。生意场捉摸不定,可能大赚, 也可能大赔, 而为了大赚只得冒大赔的风险。乔贵发要和东家掌柜们比, 只有去做买卖才能赚大钱,此外,他别无选择。乔贵发扔掉了拉骆驼的缰绳, 去做买卖了。日后证明: 他扔掉的不仅仅是拉骆驼的缰绳, 也是束缚他发展的缰绳。这一扔之后,他得到了大发展,获得了大成功。 3. 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 如何择地【例说】乔贵发辞掉拉骆驼的工作后, 要去做买卖了, 他要象东家掌柜们那样赚大钱, 他一个拉骆驼的穷汉, 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胆量和野心? -- 这固然与他的精明能干有关, 但更由于榜样的力量驱动着他。当时的归化城有一个旅蒙商号大盛魁,财势赫赫,炙手可热. 是归化城商界的大亨, 而这个商号的创始人是三个穷汉: 祁县人张杰、史大学和太谷人王相卿。这些穷汉老乡能打下这么大的江山,他乔贵发就不行? 乔贵发就是要象这些穷汉一样, 白手起家, 为自己、也为子孙打下一片买卖江山! 那他该去哪里做买卖呢?当时, 他在归化城做点小买卖立足, 也不是难事: 他拉骆驼
乔家经商之道1-28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