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识字1-5课字理识字
识字
1 天地人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说文解字注》
天,至高无上。——《说文》
甲古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与“天”相对。
元气初分,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说文》
地生养万物。——《管子·形势解》
大篆 小篆 隶书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说文》
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礼记·礼运》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你”
形声。从人,尔声。本义:称说话的对方。
武平元年童谣曰:“狐截尾,你欲除我我除你。”——《隋书·五行志上》
金文大篆 繁体隶书
“我”
会意。从戈。“我”表示兵器。甲骨文字形象兵器形。本义:兵器。基本义:第一人称代词。
我,施身自谓也。——《说文》
我,古杀字。——《说文》
甲古文 金文 小篆 繁体隶书
“他”
形声。从人,“它”省声。本作“佗”。本义:负担。古代、近代泛指男女及一切事物,现代则用于称代自己和对方以外的男性第三者。
与佗它通。彼之称也,此之別也。——《左传·莊二十二年》
2 金木水火土
“一”
指事。本义:数词。大写作“壹”。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淮南子·诠言》
甲古文 金文 隶书
“二”
会意。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是原始记数符号。
指事。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高处;上面。
上,高也。——《说文》
甲古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下,底也。——《说文》
甲古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3 口耳目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口,人所以言食也。——《说文》
口之为言达也。——《春秋·元命苞》
口者心之门户。——《鬼谷子·捭阖》
谜语:无丁不可,独力难加。——谜底:口
甲古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繁体隶书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甲古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繁体隶书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目,人眼,象形。——《说文》
目者,气之清明者也。——《礼记·郊特牲。》
目者,心之符也。——《韩诗外传》
甲古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繁体隶书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手,拳也。——《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金文 大篆 小篆 繁体隶书
最新第一单元识字1-5课字理识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