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愚公移山课件
第一页,本课件共有43页
《列子》
第二页,本课件共有43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左右)
1、导入新课:
2、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寓言特点
(3)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4)准确翻译课文
第一课时
第三页,本课件共有43页
自学提纲(10分钟)
1、了解作者及寓言的特点。
2、解决生字,熟读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分析结构、翻译课文。
第四页,本课件共有43页
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了解作者、作品及寓言的特点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之一,主张清静无为。《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
带有神话色彩。原本已散佚,今本为东晋张湛所集。
寓言:一种文学体裁。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简短的故事之中,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第五页,本课件共有43页
2、解决生字,熟读课文。
太行( ) 万仞 ( )
惩 ( ) 塞 ( )
汝 ( ) 曾 ( )
诸 ( ) 箕畚 ( )
荷 ( ) 孀 ( )
龀 ( ) 叟 ( )
匮 ( ) 亡以应( )
厝 ( ) 魁父 ( )
háng
rèn
chéng
sè
rú
céng
zhū
jī běn
hè
shuāng
chèn
sǒu
kuì
wú
cuò
fǔ
第六页,本课件共有43页
3、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梳理结构。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方圆
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的
北岸(山之南、水之北为“阳”)
请你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
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
的北岸。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
(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移山、负山作铺垫。)
第七页,本课件共有43页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聚室 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 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将近
连词,修饰关系
苦于
阻塞
曲折、
绕远
集合
商量
你们
尽全力
险峻的
大山
一直
南岸
(山之北、水之南为“阴”)
纷纷地
赞成
请你翻译:
山北面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
向着大山居住。苦于大山的阻塞,出入要绕远路,于是他召集
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两座大山,(使道路)
一直通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第二段:一层:愚公为改善交通条件,
向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
第八页,本课件共有43页
其妻献疑曰:“以 君之力,曾不能 损魁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 焉 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提出
凭借
您
连…都…
削减
把…怎么样
连词
况且
疑问代词
哪里
放到
之于
旁边
请你翻译: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像魁父
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能把太行、王屋怎样呢?再说
把石头和泥土往哪儿放呢?”大伙纷纷说:“把土石投到渤
海边上、隐土的北面。”
二层:写解决土石的方法。
第九页,本课件共有43页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挑
成年
男子
敲、
凿
挖掘
用箕畚,名词作状语
寡妇
孤儿
换牙
他们
交换
反:同“返”;
愚公移山课件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