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
天子所设大学, 诸侯所设的大学,书上
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
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礼:“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
“御”是指驾车。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什么是稷下学宫?)(P20)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孔子的教育思想(P23-39)
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
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1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与政治、经济、军事、行政、法律的关系;2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关于教育的对象
“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能入学,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①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② 孔子并不是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认为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或不能受同等的教育,仍然坚持教育的等级观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关于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孟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43)
盂子根据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确定教育目的为“明人伦”。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
孟子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下列原则:(1)持志养气。盂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修养首先要“尚志”、“持志”,要“养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反求诸已。孟子从性善论出发,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中的自我修养。他认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是“反求诸巳”。(3)改过迁善。孟子强调要培养改过迁善的精神,一方面鼓励人们改过自新,一方面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他特别赞扬“闻过则喜”,“见善则迁”,提倡“与人为善”。
(4)刻苦锻炼。孟子认为人的道德和才智都是在艰苦条件下锻炼出来的。
孟子的主要教学原则和方法:(1)自求自得。孟子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依靠学生自求自得。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给学生某些“规矩”,但不能使他们达到熟练技巧。掌握熟练技巧,灵活运用知识主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2)专心有恒。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心不在焉就会一无所得。不仅要专心致志,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3)启发引导。教师也并不是无所作为,而要积极引导,主要是启发学生思维,指出前进的方向和目标。(4)循序渐进。孟子认为进行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荀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50)
教育的作用:(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人的贵贱、智慧、贫富都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2)荀子把环境影响与教育的作用加以区别:一方面承认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称为
“渐”或“注错”。另一方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经过长期教育和经久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称为“积”、"积靡"。
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等各种治术人材,教育内容就是诗、书、礼、乐、春秋。在教育内容方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荀子非常重视乐教。
教学方面的主张:(1)积微见著,积
最新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