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事变丹阳、金坛城外虎头蛇尾的“奇怪战争”, 以及其它许许多多令人费解的谜团,很快就有了答案:杨秀清死了,天京乱了。许多人本以为,天京- 镇江战役是 1856 年中国大地上的头等大事, 这场决战的胜负结果, 是持续多年中国内战的“胜负手”, 然而更重大的事件居然不旋踵便在同一年发生了。咸丰六年八月底、九月初, 接办江北大营军务的都统衔钦差大臣德兴阿、帮办翁同书向北京发出一份奏报, 称据派驻天京观音门的总兵陈世忠禀称, 八月廿五( 1856 年 9月 23 日, 太平天国丙辰六年八月十七日)、廿六等日, “见有长发尸骸不可数计,由观音门口内漂流出江, 内有结连捆缚及身穿黄褂者”, 并称已经探明, 天京城内“逆贼内乱、自相戕害”,杨秀清已被杀死, “各营具所报俱符”。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对杨秀清之死的公开报道,后来人们才知道, 杨秀清死于太平天国丙辰六年七月二十七日( 1856 年 9月 2日,清咸丰六年八月初四日) 深夜, 如今人们把这件 1856 年中国所发生的最重大事件,称为“天京事变”。“奇怪战争”结束、太平军五丞相部从金坛城外忽然退兵, 正是发生在杨秀清被杀翌日, 而此前神秘消失的、这支太平军的主帅顶天燕秦日纲也并没有死于金坛城下, 而是在此之前悄悄离开军营, 秘密潜回了天京——围攻东王府的“前敌总指挥”, 正是这位一年前刚刚领衔编纂《行军总要》,将杨秀清吹捧得文韬武略、用兵如神,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太平天国重要人物。但他并不是主谋,甚至连“主要同谋”都未必算得上。真正的主谋是谁?天京事变的真相,又究竟是怎样的? 在英国国家图书馆中, 保存着一本癸好三年( 1853 年) 修订版的《太平礼制》,从图书馆方面所作的标签看,当是 1854 年2 月,英国特使小包令(洛文. 包令)和麦华陀乘军舰访问太平天国天京时所获赠书,再由小包令(或其父亲老包令即约翰. 包令,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捐赠给图书馆的。有位通晓汉语的不知名读者,在 1856 年天京事变发生前夕, 仔细阅读了这本书, 并留下前后 15 条、多达数百字的眉批, 其中一条眉批从“东王显与太平敌体”的现象中,得出“古时大都耦国犹能为乱,况大事未集之时乎?决然不能成事”的结论。这一海外旁观者的预言, 不久后就为发生于 1856 年 9月 2 日的天京事变所证实。一百多年后到访图书馆的史学家王庆成先生读到这里,不由惊叹“这位读者得出这一印象是神奇的”。其实在当时, 作出这种神奇而准确预言的, 绝非这位伦敦无名氏一人。本身仅是“六品衔湖北即补府经历县丞”芝麻小官的张德坚, 因在艰难纷繁、漫无头绪的环境里, 梳理出一本翔实客观、堪称前期太平天录的情报集《贼情汇纂》而名垂史册。在这部现编现用、供湘军作“敌情汇总”使用的工具书中, 提前一年多预言“似不久有并吞之势”, 并准确推测出矛盾将发生在杨秀清和韦昌辉之间。这并非偶然的。两位预言家互不相识,从未谋面,却不约而同从同一个细节切入,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体制。天京事变前的太平天国体制,是颇为奇特的。表面上看,这个体制似乎颇为经典,甚至复古。这个国家有君: 天王洪秀全一人独尊, 继承人则是他的长子、幼主洪天贵福;洪秀全以“上帝次子、耶稣胞弟”自居,声称受“天父上主皇上帝”委派“下凡诛妖”,为“天下万天王大道君王全”, 他和“代代幼主”对君权的垄断是纯粹的、绝对的, 不容任何异姓染指。这个国家有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行政建制架构。在中央, 四军师、五主将( 因萧朝贵、冯云山早死, 此时实际只剩二军师、三主将, 即左辅正军师中军主将东王杨秀清、后护又副军师右军主将北王韦昌辉、左军主将翼王石达开) 总揽军政大权, 并总成于杨秀清,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二十四名丞相分任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司其职,检点、指挥、将军等各级职官或留京、或外派, 担负军政方面之任, 侍卫、左右史、学士等构成为天王宫廷服务的机构, 无所不包的“诸匠衙”和各种“典官”, 则担负起各行各业的管理工作;在地方,建立了郡、县两级行政机构,郡总制- 县监军构成地方主官层级, 军帅- 师帅- 旅帅- 卒长- 两司马和伍长则构成城乡基层管理体系;在军中,全军编成 106 个军(陆军 95 个,水营 9 个, 土营两个), 并由总制- 监军- 军帅- 师帅- 旅帅- 卒长- 两司马等各级“军中官”层层统帅。不论地方、军中,在地方官、军中官之上,都有被称为“佐将”或“钦差大臣”的高级官员负总责。这个体系对于帝王时代的中国人而言, 可谓再传统不过, “六官”和军帅以下军中官、乡官的编制、名称, 都照搬《周礼》, 军师以下各级职官, 也大多古已有之。一些看似变通之处, 也并非无稽可查, 比如“天王”, 是夏商周三代和
天京事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