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词中“碧”字的感情色彩
第一页,本课件共有25页
“碧”字使色彩与感情合二为一
有一种色彩,在光谱中寻它不着,红橙黄绿青蓝紫中,没有它的踪影;它是大自然的色彩与心灵色调的有机融合——碧。
其含义朦胧、多义、模糊、不确定,附着了更多情感的因素,其中含有对景色的喜爱或痴迷。这色彩不是属于自然的,而是属于心灵的;不属于画家,只属于诗人;它不是平静的描述,而是从心灵中折射出来的光芒。色彩与感情合二为一,紧密的融合在一体。
第二页,本课件共有25页
“碧”几乎成了描写色彩的“万能色”
天空、海洋、山峰、行云、流水、野草、树木、屋瓦……都可以说它的颜色是“碧”的,“碧”几乎成了描写色彩的“万能色”。
第三页,本课件共有25页
唐诗中的“碧”字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碧瓦衔珠树,红轮结绮寮。(李商隐《碧瓦》)
第四页,本课件共有25页
唐诗中的“碧”字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春雨》)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第五页,本课件共有25页
诗人用“碧”字不注重颜色的准确性,而着眼于色彩的神韵。
不管是青山、绿水,还是蓝天、流云,都用一个“碧”字来写。一个字竟包含了七种颜色中的三种——绿青蓝,几乎占了全部色彩的一半,这是其他任何描绘色彩的词难以胜任的。诗人并非都是色盲,把众多色彩用一个“碧”字来替换,自然有其独特的用意。他们不注重颜色的准确性,而着眼于色彩的神韵。
第六页,本课件共有25页
“碧”字带着作者由衷喜悦之情,给人清净之感,凉爽之意
其实仔细辨析,它表现的还是与“青绿”比较接近的冷色调的颜色,似乎透明发亮,而且大都带着作者由衷喜悦之情,给人清净之感,凉爽之意,有玉的质感,带给人新鲜的气息。诗人们常以一个“碧”字来形容由蓝到绿的各种颜色,绿也“碧”,青也“碧”,蓝也“碧”。它所包含的不仅是简单的光学上的因素,而是大自然的色彩与人们心目中最美好的希望相交织、相融合的产物。美国学者阿恩海姆在《色彩论》中说:“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情感。……绿色唤起对自然的爽快的想法,而蓝色则像水那样清凉。”
第七页,本课件共有25页
不准确而胜过准确,在亦真亦幻的色彩中,给人以美的联想和想象
“青”是深蓝色;“蓝”是淡青色,像晴天天空的颜色。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见“青”是从蓝草中提纯的,比“蓝”颜色更深。“绿”是青中带黄的颜色。几者之间本是有区别的,但诗人们常常模糊了其分界,似乎还是有意为之。不准确而胜过准确,在亦真亦幻的色彩中,给人以美的联想和想象。因为它饱含了感情因素,感情则成为一个纽带,把作者与读者连接起来,调动读者的色彩储备和感情参与,读者也自然会还它以本真,同时领略其中包含的情感。
第八页,本课件共有25页
给人以美好的心理感受,多用来写宜人的风光
许慎《说文解字》上讲:“碧,石之青美者。”原指青绿色的玉石,后用来指青绿的颜色。这种色彩本是从玉石中引伸来的,势必带有玉石本身的特征。不仅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愉悦,而且还带有触觉上的光滑细腻之感,情感上喜爱的因素,道德上赞美的内涵。它融合了大自然的万般色彩,是生命的色彩,也是我们今天的环保色。给人以美好的心理感受,多用来写宜人的风光。
第九页,本课件共有25页
异彩纷呈的“碧”字
起楼侵碧汉,初日照红妆。(江总《和衡阳殿下高楼看妓》)
新建的高楼直耸碧天银河中,初升的太阳照在这位女子艳丽的装束上。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高高的柳树像碧玉妆成的,数不清的倒垂的柳条,像绿色丝线编成的带子。
第十页,本课件共有25页
古诗词中“碧”字的感情色彩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