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出新的三点认识曾听人讲: 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 第二个是庸才, 第三个就是蠢才。这话是在强调: 艺术创作必须出新, 出新是艺术创作的生命。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中学生的写作, 似乎也很有道理。写作嘛, 固然是在用心灵说话, 但总归要说得新鲜一点儿, 否则读者打不起精神来读, 那还有什么意思。然而, 作为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所写的作文, 究竟要“出新”到什么程度呢?这恐怕该得有个“度”才行。中学生作文, 充其量还只是习作, 还只是学着用笔把心里话说出来而已,用作家、思想家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总归是有过分之嫌。再说,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学校的学生, 不同学年段、不同素养的学生, 其思想素养等也不尽一样, 因而要求的标准也不可能一样。可见, 中学生“作文出新”还是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不应该超越广大中学生的实际, 人为地在那里拔高要求。那么, 我们究竟怎样来对待中学生“作文出新”的问题呢?下面,笔者试从三个角度来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体会和认识。一、立意新绝不等于“说别人没说过的话”何谓立意?所谓立意,简单地说,就是作文的思想主题,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认识、情感志趣等。一篇作文, 如果没有明确的思想主题, 无论材料多么充足, 遣词造句多么讲究, 写作艺术多么高超,都不能算是好文章。可见,立意对一篇作文来讲有多么重要。那么,我们究竟怎样过好立意这一关呢?一般有四个标准:(1) 立意一定要求真, 即作文的主题必须真实, 必须是真情实感, 必须符合客观事理。(2) 立意一定要求深, 即作文的主题必须要能透视社会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意义, 要能揭示事物的普遍规律。(3) 立意一定要求精, 即作文的思想主题必须要简明、精当、格高。(4) 立意一定要求新, 即要敢于打破陈规, 标新立异, 出其不意,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真实”、“简明”、“精当”、“深刻”倒还比较好理解, 这里就不赘笔了, 但这“新鲜”二字,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往往操之过左, 强调到几近荒诞的程度。一些教师和专家动辄曰“立意新就是立别人未立过的意”,“说别人未说过的话”。结果, 往往学生还没有动笔写作文呢, 就已经被吓得不知如何落笔了。也正中了那句话: 你不强调我还敢写、会写,你一强调,我反倒不敢写、不会写了。其实,学生哪里会有那么多别人未说过的话可写呢。比如,现代人都热衷于买汽车,有人认为汽车多到一定程度时, 就可能把人赖以吃饭的土地都变成停车场了。再比如, 国学热“高烧”不退,有人认为要当心国学中糟粕沉渣泛起,再来毒害青少年的灵魂。毋庸否认,类似的观点都很有预见性, 都很新鲜。但话又说回来, 有这种觉悟和认识的人恐怕并不在少数, 因而也就很难说谁在“说别人未说过的话”。换句话讲, 如果某中学生写作文能有这样的认识高度和深度, 也就很了不起了, 但能就此断言他在写别人没说过的话吗?还有,“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要善待自然”、“要关爱他人”“要珍爱生命”、“要尊重人的个性”等提法,都貌似很现代, 其实无一不是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先贤的观点, 只是现代人更需要这些理念, 更希望人们都能这样去做而已。可见, 纯粹“说别人未说过的话”几乎是不可能的, 或者说只有极少数思想家才有可能说得出来。由此看来, 要想使作文的立意出新, 关键问题并不在于是否“说别人未说过的话”, 而
中学生作文出新的三点认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