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传统节日文化——六月六.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传统节日文化之六月六六月六是一个很有趣的节日, 它不像春节那样家喻户晓、万众同庆, 也不像清明那样源远流长、海纳百川。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对六月六这个日子有不同的诠释。“回娘家节”老百姓仿效狐偃, 在每年六月六接回闺女, 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 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回娘家节”。妇女回娘家是“姑姑节”的重要内容。此时,小孩也要跟随母亲去姥姥家,归来时,在前额上印有红记, 作为避邪求福的标记。河南妇女回娘家时, 要包饺子, 敬祖先。妇女要在祖坟旁边挖四个坑, 每个坑中都放饺子, 作为扫墓供品。另外, 甘肃榆中在农历六月六庙会上,求育妇女要跪在太白泉边,从水中捞石,用红布包好,祈求得子。“天贶节”又名“晒书节”。该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 遂定是天为, 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民间关于天书的说法不一, 有说是道教元始天尊赐书于人间; 有说是源自黄石公赠书于张良; 也有说九天玄女曾赐给宋江一部天书,使他替天行道、扶危济贫。正因为有农历六月六降天书的传说, 又传说当天是龙晒鳞的日子, 天晴日朗, 当时又处于盛夏, 多雨易霉, 这种多雨天对书籍、衣物都十分不利, 因此只要遇到晴天就要进行曝晒。此时从南到北,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晒衣物、器具、书籍的风俗。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 捞起来晒干了, 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天贶节这一天翻检曝晒。在六月六还有一种藏井水的风俗。六月多雨水, 井水容易被污染, 提前储备清洁饮水也是预防疫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藏水、晒衣的习俗都是讲究夏季卫生的良好民风。苗族“赶歌节”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的赶歌节是湖南凤凰、贵州松桃等地苗族的传统节日。届时, 苗族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汇集在歌场,尽情唱歌跳舞。赶歌节历史悠久, 传说种种。一种说法是, 当地的苗族人民在封建统治下生活十分困苦, 有一年六月初六与前来征粮的官兵进行了坚决斗争, 打退了官兵, 保住了山寨。然而后来在大批官兵的围攻下, 苗族人遭到了残酷杀害。以后, 每逢这天, 他们就聚集在一起, 举行歌会,缅怀英烈。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忠烈的爱情而兴起的。赛歌是赶歌节的主要内容, 而对歌是苗家人表达爱情、选择情侣的主要方式。节日当天, 小伙子们吹奏芦笙、唢呐、笛子等乐器奔向歌场。姑娘们穿着绣满名花、彩蝶, 镶着宽大花边的衣服, 佩带闪光耀眼的银饰, 相伴来到歌场。以村寨为单位的集体对歌, 各自找对手比赛, 形式多样, 经过反复较量, 最后产生“歌王”。歌王受到大家的爱戴。瑶族“半年”半年是瑶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每年的过节这天,瑶家都要撒石灰、放响炮、贴对子,以企盼人畜无灾,五谷丰登。藏族“响浪节”响浪节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民的传统节日,在农历六月初四至十七举行。“响浪”是藏语,意思是“在一个地方转,求神保佑”。节日时,藏族男女老少来到草原上和高山密林中,扎帐篷、宰牛羊、备香茶、设美酒, 祝贺节日愉快。骑手们骑着骏马、牦牛参加赛马、赛牦牛、射箭和“大象拔河”等活动。青年男女在钹、锣、唢呐乐曲声中唱着热情奔放的祝酒歌,跳起欢乐的锅庄舞,演出藏戏。满族“虫王节”虫王节是满族传统节日,农历六月初六举行。

传统节日文化——六月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