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导游词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桃花源旅游观光! 桃花源位于常德市西南部, 东晋诗人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使桃花源名扬天下。千百年来,桃花源以其幽静秀美的独特风貌,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曾令多少游人迷恋,陶醉!她以红树、青山、斜阳古道闻名, 山中幽谷深深, 曲涧潺潺, 藏凤聚气, 泻灵溢韵, “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当大家沉浸在“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之意境时,自会有一种幽深恬静之感。传说武陵渔郎所逢桃花林,正是这片林子。每当桃花盛开,红云飘浮,赤霞腾飞,与沿溪松涛、竹风映照,瑰丽多彩。可谓“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现在登上的这座桥,叫“穷林桥”,以《桃花源记》“欲穷其林”而命名。桥下流水潺潺,桥畔桃花灼灼。传说当年武陵渔郎沿溪而行, 置身于一片桃花林中, 十分惊讶。历经沧海桑田, 桃花溪虽已没当年那么宽、广,但“桃花依旧笑春风”。前面那座精美的建筑物就是菊圃, 建于明万历年间, 原为渊明祠, 因陶渊明爱菊,遂改名菊圃,门口有副对联: “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采, 把今古游人忙煞; 欲寻彭泽令, 问囵园安在, 惟桃花流水依然。”是说当年武陵渔人,从世外桃源出来以后,把人间仙境透露出去,引采了古往今来的游人想找陶渊明先生问良田美景究竟在哪里, 只有桃花流水千古不变。走进菊圃大门, 仔细观赏一下菊圃的建筑, 菊圃四周环以垣墙, 数处开窗, 分前后两进, 前进人门为鱼池, 池旁绕以回廊。两旁随地形高下, 雕栏疏棂, 修竹垂影, 兰桂飘香。池上石桥纵跨, 狮象猴麟, 分蹲左右;池后为花圃,金菊竞放。正中是一块渊明东篱采菊石刻, 后镌《饮酒》诗,“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栋古朴典雅、雕梁画栋、耀碧流丹的建筑,就是渊明祠。正门廊柱上,挂着一副概括了陶公秉性的楹联: “心爱菊,睥睨荣华,难为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性嗜酒, 不汲富贵, 甘愿南山种豆, 归来五柳先生。”写出了陶渊明心爱菊花, 厌恶荣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他特别喜欢喝酒,从不追求富贵, 心甘情愿归隐回园, 种豆南山, 好个五柳先生啊! 渊明祠正中, 供有汉白玉雕刻的渊明像, 右边是他自传体铭文《五柳先生传》。这 30 多幅画,以历代名家所写陶渊明为依据,介绍陶渊明这个伟大诗人 61 个春秋的人生旅途, 他五次出仕为官, 五次归隐田园, 不为五斗米折腰, 41 岁辞去彭泽县令后,乐道清贫,安居田园,终老一生。这里有他自己的《挽歌诗》的一部分: “亲戚或余悲, 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从这里我们仿佛看到陶渊明先生以极为淡泊的心态,视生如死,视死如生, 超凡脱俗的高风亮节。历代文人贤达颜延之、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黄庭坚、朱熹、辛弃疾、顾炎武、王夫之、龚自珍、梁启超、鲁迅等对之予以高度评价,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陶渊明先生的敬仰之情。颜延之的“畏荣好古,薄身厚志”,就道出了陶渊明高洁的人品。游览菊圃,就像阅读了一本有关陶渊明的书。穿过圆门, 来到碑廊。千百年来, 游桃花源者, 骚人墨客多览物兴怀, 写景抒情, 碑碣传世颇多, 惜为风雨剥蚀。现存唐代诗人杜牧、胡曾、李群玉以及明代袁宏道、江盈科等名家石刻,虽历经沧桑,尚可摩读,弥足珍贵。方竹亭,原名“桃川八方亭”,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 159 5 年), 为八方三门四窗砖石结构。亭方
桃花源导游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