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 1、什么是地震效应 176 在地震影响范围内,地壳表层出现的各种震害及破坏现象成为地震效应。对于工程建筑物来说, 地震效应大致可分为场地破坏效应和强烈地震动效应两个方面, 它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震级大小和震中距等因素有关。( 1) 场地破坏效应 A 地面破裂效应 B 斜坡破坏效应 C 地基变形破坏效应( 2) 强烈地震动破坏效应 A 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作用 B 地震周期对建筑物的影响 2、地震灾害的破坏形式表现在那些方面 179 (1) 地面运动: 地面运动是地震波在浅部岩层和表土中传播而造成的。地面破坏与地震烈度有关。(2) 断裂与地面破裂:在地面发生地震破裂的地方,往往出现建筑物开裂、道路中断、管道断裂等现象,所有位于断层上跨越地层的地形地貌均被错开,有时地面还会产生规模不同的地裂缝。(3) 余震:余震经常使地震灾害加重。余震是主震后较短时间内发生震级较小的地震。(4) 火灾:火灾是一种比地面地面运动造成的灾害还要大的次生地震效应。(5) 斜坡变形破坏:在陡峭的斜坡地带,地震震动可能引起表土滑动或陡壁坍塌等地质灾害。(6) 沙土液化:沙土液化现象在多数大地震中可见。(7) 地面标高改变:地震还会造成大范围的地面标高改变,诱发地面下沉或岩溶坍塌。(8) 海啸:地震的另一个次生效应是地震海浪,也称海啸。水下地震是海啸的主要原因。(9) 洪水: 洪水是地震的次生灾害或间接灾害。地震诱发的地面下沉、水库大坝溃决或海啸均可引发洪水。 3、地裂缝危害的主要特点 151 ( 1) 地裂缝危害的直接性: ( 2) 地裂缝危害的三维破坏性( 3) 地裂缝破坏的三维空间有限性( 4) 地裂缝成灾过程的渐进性 4、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204 ( 1) 以防为主,加强管理( 2) 改造坡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3) 兴建保水固土工程,蓄水拦沙同时,为加速恢复林草植被,在营造林草的同时,还应采取封、管、补、造及节能互补措施。 5、泥石流调查主要内容 91 ( 1) 收集资料( 2) 自然地理调查( 3) 地质调查( 4) 人类活动调查( 5) 冰川泥石流的调查( 6) 泥石流活动性、险情、灾情调查( 7) 提交泥石流调查报告 6、可行性论证阶段滑坡勘察的要点 47 ( 1) 查明滑坡的现状( 2) 查明引起滑动的主要原因( 3) 获得合理的计算参数( 4) 综合测绘调查、工程地质比拟、勘探及室内外测试结果,对滑坡当前和工程使用期内的稳定性做出合理评价。( 5) 查明滑坡的危害程度,进行滑坡灾害分级( 6) 提出整治滑坡的工程措施或整治方案。( 7) 提出监测预测方案 7、最常见的地球化学性地方病主要有 209 最常见的地球化学性地方病主要有甲状腺、氟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等。( 1) 甲状腺肿,又称地甲病,是一种因环境缺碘或富碘所引起的地方病。( 2) 地方性氟中毒, 也称“地方性氟病”。它是因长期饮用高氟水或食用高氟食物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毒性疾病。( 3) 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畸形骨关节病。( 4) 克山病:克山病是一种营养缺乏症,属于生物地球化学病。主要症状是心脏扩大、心脏功能失调,发生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或过缓等, 是一种较严重的心肌疾病。 8、矿井突水的致灾条件和影响因素 174 ( 1) 致灾条件 1) 地层含水系统中地下水的水头压力和水量: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 水压愈大,愈容易发生矿井突水;水量愈大,矿井突水的几率愈大。 2) 采掘空间与含水体之间围岩软弱带的厚度、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及岩体结构类型。 3) 矿山地压对围岩的破坏程度:地压对围岩破坏越严重,断裂和裂隙越发育,诱发突水的通道越发育。 4) 水源补给的丰富程度及过水通道的渗透能力:矿井突水通过的水路,称为过水通道。它是地表水体、地下岩溶水、采空区积水及富水含水层中的水突然涌入矿井的途径。( 2) 影响因素 1) 自然因素:矿井突水的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围岩岩性和地质构造等。地形地貌对矿井突水有很大影响。 2) 人为因素:采矿活动中,乱采滥挖、破坏防水矿柱、进入废弃矿井采掘残煤或乱丢废弃渣而堵塞山谷、河床等人为因素对矿坑突水有很大影响。 9、洪涝灾害的成因 220 造成我国洪涝灾害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10 降雨分布不均匀,气候异常加剧; 2 )主要江河中下游地势平缓,河道曲折,洪水排泄不畅; 3 )水土流失和崩滑流活动剧烈 4 )河湖淤积严重,行洪蓄洪能力下降; 5 )大江大河沿岸工程条件复杂,堤防隐患严重。 10、建设用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234 ( 1) 现状评估:应对评估区内已有致灾地质体或致灾地质体作用的可能性、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和危险性进行评估。( 2) 预测评估:应对评估区内工程建设中和建成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