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一〕
其实先前对这本书我根本不了解。只大致了解一些作者黄仁宇先生的些许经历。本就喜欢历史的我,无意间就翻看了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也确实觉得有点宽泛、不得要领的感觉,不过还好,坚持就是胜利,花了一段时间继续读下去反而有了一种与从不同的感受:很新鲜,令人耳目一新。
最初读这本书我只是想知道为什么作者给予此书"大"之名。怀着这个目的从而使我一路深究下去。而之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黄仁宇先生在历史学中展示出来的眼光无疑是值得钦佩的。在本书中他以地理条件来开展历史,尤其不同于传统历史书写方法,将历史事件以宏观的角度、综合条理,使读者随之眼界开阔,纵横千年。
首先,应当说作者是非常专业的。黄仁宇先生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着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着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着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拟,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着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拟中凸现其历史特质。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这个束缚,反而能更加轻松的去感受历史。
其次,作者是有趣的,之所以说他有趣?是因为在这本书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比方他认为明朝是内向的;整个华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农业文明;16世纪末的中国就像玉制的装饰品,
外表光鲜但内在异常脆弱。纷繁错综的社会现实,经他这么一说,就清晰而简单了。
第三,作者是理性的。他不落俗套,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在一般的历史评价中,凸显新意和见解。他认为国家的法纪堪为根本,法纪废弛,那么变乱陡生。所以,在他写的这本大历史中,他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文字中穿插了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做深入分析。从而使这本书增加了浓厚的时代意义。
?中国大历史?保持着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点;以小见大,从中西的比拟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他的书不同于我在以往教科书上学到的,他不会以一种民族狭隘的心理去看待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而是将中国的历史放在一个庞大的历史背景下来探讨,或者放在西方观点下来评价。这也许就是这本书不同于传统历史书籍的原因所在。
本书的成功之处是作者把专业的历史知识写成了趣味读物,却又蕴含历史沉重感与深刻的历史的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