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路线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 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郑和在公元 1414 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的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航程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 Borneo ) /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 称为涨海。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 1405 年 7月 11 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 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 1407 年 10 月2日)回国。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 1407 年 10 月 13 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 140 9 年)回国。第三次下西洋:永乐七年九月( 1409 年 10 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 永乐九年六月十六( 1411 年7月6日)回国。第四次下西洋:永乐十一年十一月( 1413 年 11 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 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 1415 年 8月 12 日)回国。同年 11 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五次下西洋:永乐十五年五月( 1417 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 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 1419 年8月8日)回国。第六次下西洋: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 1421 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 言未毕, ……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 1422 年9月2日) 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第七次下西洋: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 1431 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 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 1433 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 1433 年7月 22 日)返回南京。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事件戚继光( 1528 —1588 ) ,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 。出生将门, 自小立志疆场,保”的名句。 17 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25 岁被提升为署都指挥佥事, 负责山东全省沿海防御倭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嘉靖三十四年( 1555 ), 戚继光被调到倭患严重的浙江任都司佥书, 不久升参将, 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嘉靖三十五年( 1556 ) 9月, 倭寇 800 余人侵入龙山所,他率军迎击,接敌没几回合,明军怯战,纷纷溃退。危急时刻,戚继光纵身跃上一块高石,连发三箭,将 3 个倭寇头目射倒。倭寇见状,仓惶撤逃。嘉靖三十八年( 1559 ), 戚继光从浙江义乌群山之中招募勇敢的农民和膘悍的矿夫共 3000 余人, 采用营、官、哨、队四级编制
郑和下西洋路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