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经-络-图-解-说明
LT
十 四 经 络 图 解 说明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在四肢循行的部位,上肢或下肢内侧面的三条阴经是:太阴在前缘,厥阴在中间,少阴在后缘;上肢或下肢外侧面的三条阳经是:阳明在前缘,太阳在后缘,少阳在中间。
十二经脉气血循行的顺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然后又回复到手太阴肺经,如此循行。例如头痛,可按经脉在头部的循行部位来辨别:其痛在前额,多与手阳明大肠经有关;痛在颈项者,多与手少阳小肠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余足少阳胆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余厥阴经有关。
十四经络起止穴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止于迎香;足阳明胃经起于承泣止于历兑;足太阴脾经起于隐白止于大包;手少阴心经起于极泉止于少冲;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少泽止于听宫;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睛明止于至阴;足少阴肾经起于涌泉止于俞府;手厥阴心包经起于天池止于中冲;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阳胆经起于童子髎止于足窍阴;足厥阴肝经起于大敦止于期门;任脉起于中极止于承浆;督脉起于长强止于龈交。
一、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在中医醫學的領域中,认为肺不仅指現代醫學的肺脏器官,更是整个呼吸系统的统称。肺经乃以肺为中心,连接胸、手、手掌、拇指
二、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大肠经是和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现代医学中,大肠是承接小肠以上的直肠、结肠、盲肠,并以下连接肛门为终点的消化器官之一。然而,以中医学而言,大肠是指从肚脐上约一、五寸的穴位开始,经直肠直通肛门的整个系统。大肠经发生异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咙肿等症状出现。若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因为肺机能不好,所以皮肤会出现苍白干燥、失去光泽的现象;又因养份无法顺利运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倾向。压迫腹部的肚脐两侧及腰部时,会产生疼痛感。身体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使用大肠经的穴位加以治疗,症状能减轻,身体也会感到轻快。治疗大肠经的穴位有二十个,脸部有迎香、水沟。脖子部有扶突、天鼎。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孺、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温溜、偏历、阳谷。手掌有合谷、三间、二间、商阳等。
手阳明大肠经预防和主治疾病:呼吸道疾病:感冒、支气管炎、发烧、头痛、咳嗽;头面疾病:头疼、面神经炎、面肌痉挛、面瘫、牙痛、麦粒肿、结膜炎、角膜炎、耳鸣、耳聋、三叉神经痛、鼻炎、鼻塞;其它:颈椎病、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经脉所过的关节活动障碍。手阳明大肠经不通常见症状: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手阳明大肠经上共有以下20个穴位,详述如下:
(一)商阳:手阳明经五输穴的井穴。。浅刺或点刺出血。
(二)二间:手阳明经五输穴的荥穴。握拳,当食指桡侧掌指关节前凹陷中。-。
(三)三间: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的输穴。握拳,当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后凹陷中。-。
(四)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别名虎口。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1寸。
(五)阳溪: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的经穴。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六)偏历:手阳明经络穴。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阳溪穴上3寸处。-。
(七)温溜:手阳明经郄穴。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阳溪穴上5寸处。-1寸。
(八)下廉: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曲池下4寸处。-1寸。
(九)上廉: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曲池穴下3寸处。-1寸。
(十)手三里: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曲池穴下2寸处。-。
(十一)曲池:手阳明经五输穴的合穴。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直刺1-。
(十二)肘髎:屈肘,曲池穴外上方1寸,肱骨边缘。-1寸。
(十三)手五里:在曲池穴与肩颙穴的连线上,曲池穴上3寸处。-1寸。
(十四)臂臑:在曲池穴与肩颙穴连线上,曲池穴上七寸处,当三角肌下端。-
(十五)肩颙: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
十-四-经-络-图-解-说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