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凝固的文化”, 明清之际广布于各地的会馆是建筑门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现在研究会馆建筑的文章很多, 但多是从单个建筑结构或者会馆建筑与经济、文化、移民的方面入手。从某一区域入手, 对此区域内所有遗存会馆建筑进行特征总结、分析的不多。当然对陕南会馆建筑的研究更是不多见于相关文章、资料。因此, 在对陕南现存的会馆作初步的数量统计及资料整理的基础之上, 揭示该地域会馆建筑布局、构件、风格等的与众不同之处, 能增加对这一古建筑形式的认识, 进而也能更好地理解陕南地区的历史与人文资源。一、陕南会馆建筑及相关研究概况陕南, 是对陕西省南部汉中、安康及商洛市的特定称谓, 这一地区共辖 2 8 个区、县。这里是“陕西省境内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一个庞大山地, 它位于长江、黄河两个水系之间的秦岭、巴山地区。”[ 1 ] 本文把汉中、安康、商洛这三个行政区作为一个整体, 来对其辖区内的现存会馆进行研究。“会馆”一词中“会”指聚会, “馆”指宾客聚居的房舍, 就是聚会和聚居之场所。这一建筑形式是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的流动, 在中国明清之际出现的异乡人在客居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和活动场所。明清两代, 在陕南这块总面积约七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各地会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有学者曾统计清代陕南会馆数量达 8 7 处之多[ 2 ] 。还有一些并未被统计进去, 如洋县玉皇庙会馆, 洛南县兴隆镇会馆, 就没有统计进去。这些曾经展现于世的会馆建筑有些已经不复存在, 也有一部分完好地保留到现在, 让人们有幸一睹它们的风采。陕南各市、县志有 1 6 处各地现存会馆记录, 《中国文物地图册· 陕西分册》中也收录陕南会馆共 2 0 处。两种资料关于陕南会馆的记载并不完全一致。虽然有学者在总结会馆地域分布的特点时指出“沿海沿河地区分布多, 内陆腹地分布少; 东部地区分布多, 西部地区分布少。”[ 3 ] 但就“西部地区”的局部“陕南”而言, 则不论会馆规模大小, 无论从曾经建立的数量还是现存的数量上来讲亦不在少数, 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会馆研究受到学术界关注, 但是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是把目光聚集在北京、苏州、上海等商业、手工业相对发达的城市或地区。作为收稿日期: 2 0 0 6 - 0 8 - 2 0 作者简介: 姜小军( 1 9 7 9 - ) , 女, 山东嘉祥人,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2 0 0 5 级研硕士究生清代陕南会馆建筑的地域特征及文化价值姜小军 1 , 卞建宁 2 ( 1 .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陕西西安 7 1 0 0 6 2 0 2 .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三门峡 4 7 2 0 0 0 ) 摘要: 会馆建筑是在中国明清之际出现的异乡人在客居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和活动场所。清代陕南会馆建筑数量众多, 分布范围广泛, 对陕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文章在对相关文献资料整理以及实地考察的基础之上, 对陕南会馆进行了系统统计、分析, 进而揭示出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价值。关键词: 清代; 陕南; 会馆建筑; 地域特征; 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 k 2 0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 - 3 0 3 0 ( 2 0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