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进展
一. 病因
原发性:病因不明。
继发性:药物、化学物质、放射线、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登革热病毒)、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如综合征)等。
二. 机理
:干细胞质或量
的异常,不能分化、增殖,亚群,
质或量异常,单核-巨噬细胞分泌
功能失调,使和前列腺素E2增加,
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有效。
,毛细血管减少。
: T8 (抑制T细胞)活性增高,
T48比例倒置,造血免疫调节因子增加。
三. 诊断
、体征:贫血、出血、发热等。
:血象、骨髓象、骨髓活检、
等。
:1)全血细胞减少,绝对
值减少; 2)一般无 脾肿大;3)骨髓至
少一个部位增生低下(如增生活跃,则
巨核细胞减少); 4)能除外引起全血
减少的其他疾病;5)一般的抗贫血治疗
无效。
急性再障(重型再障Ⅰ型)的诊断标准
: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重,常伴严重感染和/或内脏出血。
:除下降较快外,需具备以下之中2项(1)<1%,绝对值<15×109;(2)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109;(3) <20×109。
(1)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团增多,如增生活跃则有淋巴细胞增多;(2)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慢性再障的诊断标准
:发病缓慢,贫血、感染、出血均较轻。
: 下降较慢,、、中性粒细胞及均较急性再障为高。
(1)三系或两系减少,至少1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红系中常有晚幼红比例升高,巨核细胞明显减少;(2)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与急性再障相似,则称重型再障型。
国外诊断标准
:
1)骨髓细胞增生程度<正常的25%;如<正常的50%,则造血细胞应<30%;
2)血象:应具备下列中2项(1)粒细胞<×109, <1%或绝对值<4×109;(2) <20×109。如中性粒细胞<×109则为极重型。
:(1)骨髓增生减低;
(2)全血细胞减少。
四. 特殊类型的再障
(综合征):
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疾病,表现为家族性骨髓增生低下,多于10岁内发病,男>女,可合并多种畸形,如皮肤色素沉着、肾、脾萎缩、拇指或桡骨缺如、小头颅等,仅少数可存活至成年。
多见于丙型肝炎病毒,可直接抑制或损伤造血微环境,青少年多见,常在肝炎后6个月内发病,病情凶险,90%以上在平均10周内死亡,应及早行。
再障于妊娠时发生,产后或中止妊娠后好转,再次妊娠时可复发。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