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题结题报告
LT
1
校本研修
课题材料
《历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结 题 报 告
课题负责人:张战荣
课题参与人:刘 蕊
流曲中学历史组
二O一四年十二月
历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的提出
在高中新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全面适应高中历史新课改的需要,始终都是我校历史组全体同志的共同关注点和努力方向。在当代,国外教育以人为本,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体现,注重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国内教育提倡培养“四有新人”,把德育和智育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越来越重视。但是和社会现实相比较,仍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一直都是困扰社会发展的因素,也是教师日常教学中的困惑之一。在国内先进地区,特别是地级以上的城市,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经济、文化、人口素质、社会资源、家长生活的稳定性等各方面的巨大差距,所以像我们学校这样处在农村地区的中学,在这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的今天,经济的现代化带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生活、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求知欲望很强,他们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或转型期,易接受新鲜事物,特别是前卫事物,他们在流行元素方面紧跟时代潮流,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方面与家长、学校存在明显代差,行为习惯方面不断挑战家长和社会紧绷的神经,不断挑战现有的道德观念,甚至与现有法律规范打擦边球。以上现象一方面使家长和社会日感忧虑,一方面也给我们的高中教育教学带来了不少困惑和挑战。我们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动态,这也正是本组从本角度入手,积极立项的原因。
1
1
(4)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学生在网络环境的信息化条件下,高考压力下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找到切入点和转化点。
(5)学习和研究历史课程教学中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史料和先进实施经验,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现状,人际交往的需求、动向,尝试用“通过古人影响今人”的方法来引导、塑造学生,促进其成长。
(6)积极研究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他们的自我认知,自我规划,理想目标,心灵归宿,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查阅相关史料,塑造历史典型,学习与其相关的经验总结。把对学生的共性了解和对个别学生的追踪引导相结合,力求把历史课堂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阵地,辅之以其它手段,确保培养出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满足“三个面向”的要求。
(7)学习和研究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论,先进地区的实施方式。通过历史主体班会,历史主题辩论会、演讲比赛、书写历史小论文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养成良好的品质和独立表述历史事物、独自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
(8)学习和研究历史课外活动的相关理论,学习和运用课外兴趣小组,通过小组研究,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和能力。
(9)学习和研究地方史的相关内容、文献和研究成果,让学生通过参观、访谈等形式身临其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10)研究我国当前“非主流文化”的特征,把对非主流文化的研究和对历史主流文化的研究相结合,把它与对学生性格、情趣、年龄特征的研究相结合。从而把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对立,以达到更好的教育转化效果。
2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
以问卷、座谈等方式,调查了解学生的现状。如学习目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观点、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历史应用能力、实际参与能力、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学生之间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等。
2、比较法
通过设立一个实验班和比较班的方式,其中高一(6)班为实验班,在对其进行普遍问卷之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施措施,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学生人格塑造部分的目标。高一(7)班为比较班,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正常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课题实施中对两者进行分阶段比较,这样容易发现研究中出现的不足,进行成果的直观获取与整理。
3、课堂引导法
课堂教学是历史学习的最主要方式,含盖的知识面最广,也是我们课题实施的主要方式。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使学生在正面教育中得到提高。
4、行动研究法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组建兴趣小组、开展主题班会、开展历史主题演讲活动,参观历史古迹,研究地方史资料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培养历史兴趣和参与能力。
5、其它方法
2
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六、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申报与准备
历史课题结题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