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汇总《中国经济地理》-胡欣编著.》.docx读《中国经济地理》一、国家现状自 20 世纪 50~80 年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是通过开发自然资源而去得, 90 年代后情况有所改变,但人均资源严重不足。我国是煤、钢铁、铜等资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 石油、电力的第二消费大国。对外投资中, 50% 集中在一般加工工业, 30% 投向旅游宾馆和房地产, 10% 为电力、石油等基础工业, % 为交通运输业, % 为农业。现阶段,重点发展建设地区 1 、辽宁中南地区。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和门类齐全的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业等。 2 、京津唐地区。加强机械电子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 、山东半岛。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产业的发展. 4 、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5 、闽南三角洲地区。以发展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6 、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目前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7 、海南、北部湾沿海地区。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资源优势。 8 、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本区域可建成全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9 、哈尔滨—长春地区。本区主要抓好石化、汽车、机电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10 、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重点开发煤、铝等资源, 也是东部耗能产业的良好接纳地。 11 、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本区水陆交通方便, 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发展水电、钢铁、有色金属、磷和盐化工业。 12、陕西关中地区。重点考虑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同时是接纳东部地区纺织工业向西转移的理想地区。 13 、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沿岸地区。该区为开发新疆石油资源提供钻采设备,在接纳东部地区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向西转移等方面有重要地位。 14 、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是东部地区石油加工、轻纺工业向西转移的重要接收基地。 15 、攀西—六盘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主要发展能源、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化肥工业。 16 、乌江电力和黔中铝、磷基地。主要开发水电,发展磷肥、炼铝工业。二、农业 20 世纪 90 年代,粮食中心开始北移,黄淮地区和东北地区形成了国家粮食增长中心。地方代表性产品:黑龙江和吉林的大豆和甜菜、山东和广东的花生、广西和云南的甘蔗、浙江湖南茶叶、辽宁苹果、河北梨、新疆(葡萄、优质商品棉) 、云南烤烟。水稻种植为南方多而集中,北方较分散。长江中、下游单双季稻区,华南双季稻区, 海南三季稻区。小麦 2002 年产量超过美国、俄罗斯、欧盟,局世界第一。我国长城以南冬小麦为主, 长城以北春小麦区。玉米种植东北三省集中程度高, 此外,鲁、豫、冀、川及内蒙古也是玉米集中区产区。大豆种植随着纬度的提高,含油量增加,蛋白质减少。三、能源煤: 昆仑山- 秦岭- 大别山为线以北, 煤储量占全国 94% , 其中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产煤量较高。石油:大庆油田(黑龙江) 、胜利油田(山东)产油量全国领先。天然气:塔里木气田(新疆) 、长庆气田(陕西甘肃宁夏接壤地带)。炼油厂:辽宁中南部炼油基地、广东炼油基地、苏浙沪炼油基地、长江中游炼油基地发电厂:广东火力发电最多,四川水利发电最多。广东在建、规划四座核电站(大亚湾、岭澳、岭东、阳江)。风能发电站主要有广东惠来、江苏
《小汇总《中国经济地理》-胡欣编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