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IC的定义(dìngyì)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xiāohào)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的综合征。
第1页/共38页
第一页,共39页。
二、DIC的主要(zhǔyào)病因
严重感染:细菌/病毒(bìngdú)/立克次体/原虫/螺旋体/真菌等
恶性肿瘤(è xìng zhǒng liú):白血病/淋巴瘤/恶组/癌播散等
病理产科:羊水栓塞/感染性流产/死胎滞留/重症妊 娠中毒症/子宫破裂/胎盘早剥等
手术创伤:大手术/体外循环/骨折/烧伤/蛇咬伤等
医源性疾病:药物/肿瘤放化疗/溶血性输血反应等
全身系统疾病:恶性高血压/肺心病/ARDS/坏死性胰腺炎/重症肝炎/急进性肾炎/酮症酸中毒/SLE/溶贫/GVHD等
第2页/共38页
第二页,共39页。
三、发病(fā bìng)机制
血液(xuèyè)高凝状态
广泛(guǎngfàn)血管内凝血
消耗凝血因子
(I II VIII X XII )
凝血机制障碍
出血倾向
PLT粘
附聚集
PLT减少消耗
继发性
纤亢进
Fib降解
FDP↑
低纤维蛋
白质血症
血液低凝状态
抗凝作用
促凝物质入血或其它因素
第3页/共38页
第三页,共39页。
人类卵黄囊旋回培养(péiyǎng)中造血岛
四、临床表现
症状(zhèngzhuàng)与体征具有高度可变性
基本(jīběn)症状
▲ 出血(多部位性 )
▲ 低血压或休克(不明性)
▲ 栓塞(广泛性)
▲ 溶血(微血管性)
第4页/共38页
第四页,共39页。
人骨髓(ɡǔ suǐ)CD34+ c-Kit low 细胞(LTC-IC)
四、临床表现
DIC特殊(tèshū)体征
出血点
紫癜(zǐ diàn)
血泡
周围性紫癜
爆发性坏疽
外科伤口出血
外伤伤口出血
静脉穿刺部位出血
动脉渗血
皮下血肿
第5页/共38页
第五页,共39页。
DIC微血栓所致(suǒ zhì)的终末器官功能紊乱
皮肤(pí fū) 70
肺 50
肾 50
垂体后叶 50
肝脏 35
肾上腺 30
心脏 20
器官(qìguān)系统 发病率(%)
第6页/共38页
第六页,共39页。
五、实验室检查(jiǎnchá)
1、消耗性凝血障碍(zhàng ài)(PLT及凝血因子↓)
1)PLT ↓
2)PT延长(yáncháng)
3)Fib ↓
4)ATIII含量及活性↓
5)血浆因子VIII:C活性↓
第7页/共38页
第七页,共39页。
五、实验室检查(jiǎnchá)
2、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róngjiě)亢进
1)纤溶酶原(méi yuán)含量及活性↓
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生FDP明显↑
3)3P实验+
4)乙醇胶实验+
5)D-二聚体↑
第8页/共38页
第八页,共39页。
关于正确(zhèngquè)分析实验结果的几点意见
★ 急性DIC时,有85-100%病人FDP升高,但
仅代表有血浆素存在(cúnzài),不能据此诊断DIC
★ 3P实验可有假阳性及假阴性(yīnxìng),为非特异性诊断实验(+有帮助,-不能排除)
★ 乙醇实验阳性率较低,但特异性较3P实验强
★ 抗凝血酶III实验已成为诊断和监测急慢性DIC患者疗效的关键实验
第9页/共38页
第九页,共39页。
Pre-DIC(DIC前状态(zhuàngtài))
DIC前的高凝状态,即指存在DIC的诱发(yòufā)因素和凝
血-纤溶异常,但尚未达到DIC的确诊标准,其临床表现往往不突出,有赖于实验室检查协助诊断
第10页/共38页
第十页,共39页。
DIC的诊断与治疗实用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