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重点难点: 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领域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其中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二、背景介绍: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三、作者简介: 1、孟子(前 372 —前289 年)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30 岁左右收徒讲学。 44 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孟子》共七篇,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思想主张: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四、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 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2 、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保民而王 3、具体第一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由对话的开始几句可见谈话双方开始的立场是怎样的? 我们先来看看齐宣王想谈的两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晋文公定乱扶周,破楚救宋;皆是春秋时的霸主。可见他喜欢的想谈的就是霸道之事,而霸道和孟子所主张的王道是两个对立的主张。霸道——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王道——以儒家的仁义治理天下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 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由此可见,谈话双方开始的立场是完全对立的,而且对方是君王,孟子要想向齐宣王推行他的仁政看来是不可能成功的。但孟子用一句托词“我没听说过”轻巧的转换了话题,既不得罪齐宣王又回到自己的预设话题“王道”上来了。我们来分析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 ( 掌握对方心里,因势利导)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 “无以,则王乎? ”使宣王难以拒绝。第二层: 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至“是以君子远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