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西塞山怀古要点.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西塞山怀古要点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因为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被贬为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他被贬谪长达22年, 但却始终不屈。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那么称他为“诗豪〞。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
1、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直取金陵。
背景链接:
2、唐宪宗时期,唐王朝获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成功,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场面。但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821——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场面。总的来看,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时代。
.解题: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指南京。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那么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有名的军事要塞。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照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诗歌大意
自由阅读,考虑一下问题
首联写出了什么史实?哪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颔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表现手法?
诗人在颈联中说“山形照旧枕寒流〞,其中包含有怎样的情感?联络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来看,就晋吴双方而言,你认为诗人将批判的锋芒主要指向了哪一方?诗人在全诗所要表达的主题仅仅如此吗?诗人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将他的主题表现出来的?
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
赏析课文
1.怀古:
首联写出了什么史实?那两个字用得好?
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两句,诗人不从眼前的详细景物落笔,而是用简练的笔墨描写了发生在西塞山一带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鏖战,展示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风云画卷。公元二八○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益州刺史王濬率领精锐水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直取金陵〔吴国都城〕,以完成统一大业。
“下益州〞
是指自益州而下,符合地理形势,又符合西晋攻下东吴的事实: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感;同时也为下文写吴国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黯然收〞中一个“收〞字,既说明吴国军队闻风丧胆的情态,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
颔联:考虑此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1、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
2、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
3、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4、手法:比照的手法。

西塞山怀古要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112770869
  • 文件大小537 KB
  • 时间202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