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
LT
5.回忆我的母亲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生字词及其词义。
2.了解母亲的形象特征。知道人物具有的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重点)
3.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境界。(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谁都有母亲。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看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培养了朱德总司令这样一位时代的伟人。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韶关(sháo) 仪陇(lǒng) 豌豆(wān)
管束(shù) 和睦(mù) 庚子(gēng)
佃农(diàn) 祖籍(jí) 溺死(nì)
私塾(shú) 忙碌(lù) 衙门(yá)
横蛮(mán) 和蔼(ǎi) 差役(chāi)
不辍劳作(chuò)
3.理解词语。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为富不仁:靠剥削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佃农:自己没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豪绅:旧时指地方上依仗封建势力欺压人民的绅士。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以报答母恩于万一。于是,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劳动人民的平凡,想到“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再进一步想到“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再通过一个设问句,使报答母亲深恩的感情上升为更博大的感情:“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四、板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具体事例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
挑水、和气待人、周济穷人
同情革命、支持革命
优秀品质勤劳俭朴的习惯
宽厚仁慈的态度
坚强不屈的性格
感情:怀念 赞扬 崇敬 悲痛
五、课外拓展
朱德的母亲去世后,延安各界举行公祭,挽联甚多。你能写出一副挽联吗?
明确: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公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上联颂总司令丰功伟绩,“大孝为国”之赞,正是朱德文中所言:“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吾党之光”,是党中央对钟太夫人的崇高评价,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
中共中央党校的挽联是:“唯有劳动人民母性,能育劳动人民领袖。”
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不愧劳动阶级完人。”
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人的挽联是:“教人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谢觉哉同志的挽联是:“红星入怀,盖世勋名光子舍;白云在望,漫天暗澹陨慈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回忆录的特点:写真人真事,记叙中可穿插抒情、议论。
2.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重点)
3.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一起回忆了朱德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及优秀品质,掌握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和文章的感情基调。这堂课,我们一起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回忆录这种体裁的特点,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提高阅读水平。
二、自主预习
什么是回忆录?回忆录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回忆录,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运用叙述和描写的方法,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或社会活动。回忆录在写法上的特点是内容真实可靠,不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以叙述为主,可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语言表达上追求朴素自然,不求过于华丽。
三、合作探究
(一)结构探究
应该怎样把握和学习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
明确:全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母亲的一生,紧扣母亲的特点选材,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主线,先具体记叙和描写,最后概括叙述和议论抒情。文章第一自然段交代写作的缘由,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全文的总纲。中间大部分,以写母亲的“勤劳”为主,同时写了母亲多方面的特点,各层之间互相照应,衔接自然。最后几自然段重在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了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
回忆我的母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