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摄影图片:LJH929+网络
背景音乐:故宫的记忆(片段)
编辑制作:LJH929
制作时间:20121012
沈阳故宫(沈阳故宫博物院),原名“盛京宫阙”,后称“奉天行宫”,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有建筑90余所,房屋300余间。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明天启五年,1625年),初成于清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移都北京后,成为“陪都宫殿”。从康熙十年(1671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皇帝11次东巡盛京祭祀祖陵均入故宫驻跸,并于此举行庆贺和祭祀典礼。
沈阳故宫,是我国现有的保存最完好的两个古代宫廷建筑群之一(另一个是北京故宫),1961年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为国家4A级旅游区景区。
“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修建并使用过的宫殿,距今巳有360余年的历史。故宫按布局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
沈阳故宫东路的大门,从东路大门进去,便是“大政殿”是“十王亭”。
进入东大门,巍峨庄严的清代“大政殿”和“十王亭”建筑群展现在眼前。“大政居当央,十亭两冀张”,气派非凡。
大政殿建于努尔哈赤时期(1625年),最早俗称大殿,早期的“殿”就是“衙门”,所以“大殿”就是“大衙门”。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满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猎时所搭的帐篷。
,内外排柱40根,殿顶是十六道五彩琉璃脊,正中是宝瓶火焰珠。在大政殿的房脊上,还饰有八个蒙古力士,牵引着八条铁链,象征着“八方归一”。
大政殿建筑特点的多样性,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大政殿正门前的大柱上,盘旋着两条翘首扬爪的金龙,是受汉族敬天畏龙思想的影响,以龙代表天子的至尊无上。而亭帐式的风貌,则是满族古老文化的延续。
大政殿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1643年,六岁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继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颁布了出兵令,命摄政王多尔哀兵入山海关直捣中原,最终完成了满清一代的一统大业。
大政殿内,举头可见的是乾隆皇帝御笔匾额、黑漆金字的“泰交景运”;两侧殿柱上,悬挂着乾隆皇帝同时书写的近6米长对联。上联为:“神圣相承,恍睹开国宏猷,一心一德”;下联为:“子孙是守,长怀绍庭永祚,卜世卜年”。
沈阳故宫(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