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金融研究一、引言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 99% ,提供的就业机会占我国城镇就业机会的 75% 。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可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就业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缺乏完备的征信体系,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网络融资是时下银行界与电子商务圈颇为时髦的词汇,原因在于网络融资或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缓解融资约束程度。网络融资既是银行业务的创新,又是电子商务的创新,对金融产业、网络经济具有双重创新意义。对中小企业金融需求而言,则是一件大好事,拓宽了融资渠道,丰富了融资手段。本文首先通过对金融创新、网络融资及商业模式的文献进行了评述,针对网络融资的风险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广大中小企业网络融资提供借鉴之处。二、文献综述㈠金融创新的文献评述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创新的研究在不同时期侧重的方向也不同。在初期主要是探讨金融创新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随后的关注点大多集中于对金融工具的研究,研究内容多是金融工具的组合、衍生的风险定价等;进入 21世纪后,对金融创新的研究注要是以动态的视角, 对金融创新的产生、运行和扩散过程进行建模分析。对金融创新的组成要素进行分解,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创新体系的内容。金融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包括工具的结构性创新和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交易条件的改善。而制度创新则是制度的演进。国外部分学者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金融创新的内涵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之后的文献则只是对他们的研究内容所做的补充和实证。国内学者也对金融创新做了一些针对性研究。成善栋(2010) 认为创新要素包括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辐射、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创新成果。他依据金融创新的实现逻辑过程, 从客观到主体、到主体创新的过程要素。在他的研究成果中,首次探讨了创新的空间和时间范围的福射。国内外对第三方支付也作了一些系统性的研究, 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业务模式创新、第三方支付产业升级和监管, 尤其是第三方支付的资金沉淀的产权问题研究。杨兴凯、张笑楠(2008) 对第三方支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包括需求市场的细分及其特征、供给市场的组织关系等。王丹萍(2012) 则对第三方支付产业升级方面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企业向平台化发展的升级路径。王雅龄、郭宏宇(2011) 企面地概括了第三方支付产业的风险模块, 其中沉淀资金和虚拟货币的风险讨论十分彻底,并提出了“伞形”的监管机制设计。范如倩等(2008) 主要针对支付平台的洗钱问题进行研究,揭示了风险形成的途径,并梳理了监管的逻辑思路。以 Greenbaum & Haywood (1986) 为代表的学者认为, 随着人们的收入和财富增长, 对于财富的增值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新的金融需求会刺激金融机构主动地创新, 以满足需求;作为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 弗里德曼认为在国际货币的背景下,浮动的汇率政策有利于促使金融机构主动创新,以满足国际金融发展的需求, 因此应当放松监管; 对金融风险的规避也是促进金融创新的主要需求,Ross ( 1989) 认为, 金融机构与投资人之间是委托一代理关系, 他们的信息不对称是促使金融创新的需求, 以降低道德风险;Allen & Gale (199]) 认为金融工具的创新可以对冲利率风险和通胀风险。顺应供给理论是指市场供给拉动型的金融创新, 包括了约束诱导性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金融中介理论。 1. 约束诱导性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Silber (1975), 他认为企业有客观约束和主观约束, 客观约束是指客观的市场和政治环境限制, 主观约束来源于企业主动设定的预算和利润计划。如果市场和政治环境的情况发生恶化, 企业为了保证原来的效益会主动创新。 Silber (1983) 认为客观环境因素是不可抗的, 实际上可理解为这是一种制度性的供给。 2. 交易成本理论以希克斯和尼汉斯(1983) 的研究为代表, 该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主因, 而金融创新是一种形式上的响应, 目的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的成本。当然交易成本并非单纯只通过技术进步来调节, 竞争和市场信息的完善都能降低交易成本, 以交易成本的角度来判断创新的发生与否依然是种常见的分析方法。3. 金融中介理论。 Gurley&Shaw(I960) 认为金融中介的数量增加对金融创新有刺激作用。放松金融管制能够壮大金融机构的力量,为金融创新提供温床,焕发金融机构的创新动力。 Kane (1978, 1981) 是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监管的实质表现是税,这会降低金融行业的盈利水平, 进而触发行业为绕幵监管而进行创新。规避管制理论是指和 Silber 的约束诱导性理论有所不同, 约束诱导性理论强调的是金融机构单方面
网络金融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