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刘子桐
摘 要 《喜福会》作为谭恩美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在叙事结构上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其对篇章故事间的衔接把控能力有十分高的水准。依据叙事学的主要观点来解析《喜福会》就会发现它的情节安排是经过了精心设计的,用亲情和友情为纽带连接,使得全文浑然一体。
关键词 喜福会 谭恩美 叙事结构
:I106 :A
谭恩美(Amy Tan),美国著名华裔女性作家,1987年谭恩美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历,写成了小说《喜福会》,三十三岁开始写小说,此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喜福会》,自此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声誉。《喜福会》生动地描写了母女之间的微妙的感情,这本小说不仅获得该年度国家书卷奖还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喜福会》的成就在华裔美国文学中是十分出众的,它极大地拓展了华裔美国文学的表现手段,使得读者们能够更好地从女性的视角去了解旅美华人在美国的遭遇和他们的心理状态。《喜福会》中的情节安排独具匠心,显示出于谭恩美对小说叙事高超的把握能力,这也是其小说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在叙事学研究中,对叙事结构的研究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叙事结构研究的最主要对象是小说的“情节”。“情节”是构成小说的最基本要素。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对情节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悲剧艺术的必然成分有六个,情节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现代叙事学中,学者们通常不将“情节”作为作品的内容来研究,而是将其放在故事结构的层次进行解析。如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故事”仅仅是情节结构的素材而已,他构成了作品的“潜在结构”,而“情节”是作家从审美角度对素材进行重新安排,体现出作品情节结构的“文学性”。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格雷马斯在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影响下,又在其著作《语义结构》中提出任何一部叙事作品都是由六个“行动素”组成的三个对立项:主体/客体;发送者/接受者;辅助者/反对者。总体而言,现代叙事学家对叙事结构的分析,往往要抛开具体的人物和故事细节,来探讨故事的表层或深层结构。
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认为叙述层是 “any event a narrative recounts is at a diegetic level immediately higher than the level at which the narrating acts producing this narrative is placed.”也就是说作品中的叙事是有层次划分的,在一个叙述层中叙述者的视角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是统一的,当叙述人的身份进行了切换或叙述人的视角从故事中的“现实时间”转入其他时间段时又构成了另一层叙述(比如进入过去的时间段),即上一层中的人物在下一层中成了叙述者。在《喜福会》的十六个故事中一共有七个叙述人。就整篇小说而言,叙述层可以分为两层,其中
Jing-mei Woo作为小说的第一叙述者,她在小说开头与结束的两个故事中的情节叙述构成了第一层,中间七个人共十四个故事的叙述构成了第二层。
同时,喜福会中每一位叙述者的叙述也是可以划分为多个层次,吴精美除了对对小说故事主线的叙述构成一层叙术层外,母亲对二战时在中国生活的回忆和自己童年与母亲生活的回忆则构成了另外两层叙述,而其余六人的叙述层也可以分为回忆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